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小波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咸塘联合学校中心小学 421173
摘要:新课标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纳入数学核心素养体系,而图形与几何作为培养该素养的核心载体,在教学中仍面临抽象知识难转化、空间建构能力培养低效等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具体知识点为切入点,结合信息技术直观化、动态化、交互性优势,从概念教学、探究过程、认知突破、规律理解四个维度,提出依托动态建模、运用交互测量、借助虚拟拆解、搭建个性推演平台的实践策略,旨在通过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破解教学痛点,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融合
一、引言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重任,更是衔接初高中几何学习的基础。然而,当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受限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静态性与抽象性,学生在理解“射线的无限延伸性”“立体图形的面与体关系”等知识点时易产生认知障碍,且自主探究机会较少,难以深度参与知识建构过程。本文聚焦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具体教学知识点,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以其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方案,推动教学效率与学生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融合,本质是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降低认知负荷、激发学习兴趣,其核心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化解抽象知识与学生具象思维的矛盾。小学数学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而几何概念(如平行线、对称轴)多具有抽象属性,信息技术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动态直观的图像,如通过软件演示平行线“无限延伸不相交”的特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其二,突破立体图形教学的空间限制。传统教学中,教师依赖实物模型演示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但实物模型存在视角单一、可操作性有限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虚拟拆解系统可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构成,自主尝试拆解与组合,有效培养空间建构能力。其三,支持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可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能力差异,推送针对性的探究任务,如针对“图形旋转”知识点,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分步演示任务,为能力较强学生设计复杂图形旋转推演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依托GeoGebra动态建模,破解图形概念抽象化教学难题
教师应依托GeoGebra动态数学软件,将图形与几何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交互、可观察的动态模型,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概念本质。在“平行线的认识”教学中,传统教学通过直尺画平行线,难以让学生理解“无限延伸”的属性,教师可利用GeoGebra制作动态演示课件:先呈现两条相交直线,标记交点并显示夹角;再通过拖拽直线端点,逐步调整直线位置,直至夹角消失,此时标注“平行线”;随后点击“无限延伸”按钮,两条直线向两端匀速延伸,同时保持距离不变,直观展示“无论延伸多长都不相交”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互动任务,让学生自主拖拽直线调整参数,观察直线位置关系变化,判断是否为平行线,并记录发现的规律。此外,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GeoGebra制作角的动态模型,让学生拖拽角的一条边改变开口大小,同时实时显示角度数值,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开口大小有关”的概念。
(二)运用交互式测量工具,优化周长面积关联性探究过程
教师应运用交互式测量工具(如数学实验室软件中的虚拟尺子、量角器),设计基于数据探究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周长与面积的关联性,培养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在“长方形周长与面积关系”教学中,传统教学多通过公式推导让学生记忆关系,学生难以理解“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可能不同”的规律。教师可借助交互式测量工具,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先呈现一个固定长和宽的长方形,学生通过虚拟尺子测量长、宽,软件自动计算周长与面积;随后让学生自主调整长方形的长和宽(保持周长不变),每调整一次,工具实时记录新的长、宽、面积数据,并生成数据表格与折线图。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变化会发现:当长方形的长与宽差距越小时,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即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三)借助虚拟拆解系统,突破立体图形空间建构认知障碍
教师应借助虚拟拆解系统(如3D建模软件、VR几何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立体图形“可视化拆解与组合”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面与体”的关联认知,突破空间建构障碍。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的特征,教师可利用虚拟拆解系统呈现长方体模型:学生点击“拆解”按钮,长方体的6个面会以不同颜色分离并悬浮,标注每个面的长和宽;学生可拖拽单个面旋转观察,对比相对面的尺寸,验证“相对面大小相等”的结论;随后让学生尝试“组合”操作,将分离的面重新拼成长方体,过程中软件会提示拼接错误(如相邻面尺寸不匹配),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四)搭建个性化推演平台,深化图形运动规律具象化理解
教师应联合学校技术部门,搭建图形运动个性化推演平台,结合“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点,为学生提供分层化、个性化的推演任务,深化对图形运动规律的理解。平台可分为“基础推演”“进阶推演”“创新推演”三个模块:在“基础推演”模块,针对“图形平移”知识点,学生输入平移方向(上、下、左、右)与距离,平台实时显示图形平移过程,并标注对应点的坐标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平移不改变图形形状与大小,只改变位置”的规律;在“进阶推演”模块,针对“图形旋转”知识点,学生需设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角度,自主完成“三角形绕顶点旋转90度”的推演,平台会实时反馈推演结果(如旋转后对应边是否相等),并提供错误修正提示;在“创新推演”模块,针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点,学生可自主绘制图形,平台自动生成对称轴,学生还可尝试设计“具有多条对称轴的图形”,并分享设计思路。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教学痛点为导向、以知识点为载体的深度整合。本文提出的策略均聚焦具体教学知识点,通过明确教师、学校等主体的行动方向,确保策略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一线教师应进一步挖掘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避免陷入“技术依赖”或“形式化融合”的误区,始终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精准融合。
参考文献
[1]王颖.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
[2]林国丽.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探究[J].新教育,2025,(14):85-87.
[3]刘楠楠.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5,(0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