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作者

李国强 姜波 张红兵

1.燕山大学体育学院 2.燕山大学招生就业处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本文以燕山大学为例,探讨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现状,构建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并提出实施路径。结果表明,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入手,课程体系应注重模块化设计与实践应用,学校与教师层面需协同推进,以实现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公共体育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1  研究背景

在新时期,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思想,“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重视,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当前,我国大学课程改革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中心,不同的学科通过不同的途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发展和价值取向。公共体育课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健康管理意识和体育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客观的、有机体的、有机的、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项目拟通过对 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及百度检索等方式,对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术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进行检索和整理,并对其进行整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有关的理论研究、与其他教育政策有关的课程标准。本论文的写作既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2.2访谈法

通过设计合理的访谈提纲,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学科核心素养下公共体育课程设计侧重点;通过访谈为研究当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在落实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存在的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并结合有关的理论,设计了一份问卷,以燕山大学的本科生为样本,从大学生的视角,对我国公共体育课程在执行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实现状况进行了分析,对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还使用了数据处理软件,对调研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处理,为全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本研究以燕山大学2022-2023届本科生800人为研究对象,发放800份调查问卷,收回782份,回收率97.75%;按照回答时间太短、选择错选、漏选等因素,将无效的调查问卷剔除掉,得到768张有效的调查问卷,其中的有效调查回收率达96%。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运动品德。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燕山大学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2.1.1 运动能力调查分析

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养成的基础。通过对燕山大学大学生的体质测试、体育技能掌握、竞赛参与、锻炼计划制定及自我评价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调查,体质测试数据显示,燕山大学学生中达到优秀(90分以上)的比例为14.6%,良好(80-89.9分)与及格(60-79.9分)各占41.4%,不及格者仅2.6%。由此可见,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尚可,但高分段比例偏低,表明体能强化空间显著。学生体育技能掌握3项、2项和1项体育技能的学生分别占比17.08%、30.20%和47.91%,4.81%的学生未掌握任何体育技能,表明学生体育技能水平普遍较低。 学生竞赛参与在67.6%的学生偶尔参加竞赛,15%经常参加,17.4%从未参加,表明学生竞赛参与度不高,体育知识应用能力较弱。

2.1.2 体育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

学生的锻炼意愿调查显示:有34%学生非常愿意参加体育活动,51.7%比较愿意,1.7%不愿意。每周锻炼1-2次和3-4次的学生分别占比32.6%和33.5%,11.2%几乎不锻炼。健康知识掌握调查显示:运动前做热身和运动后放松的“非常符合”比例分别为33.1%和22.8%,表明学生健康管理意识较弱。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调查显示:47%的学生在控制体重和合理饮食方面表现不佳,表明学生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2.1.3 体育品德调查分析

竞赛态度调查显示:75%和78.25%的学生能遵守比赛规则和尊重对手,表明学生竞赛态度良好。体育精神调查显示:89.4%和82.5%的学生具备勇敢拼搏和积极进取精神,但追求卓越精神占比仅为42.5%。 团队适应力调查显示:53.3%的学生在团队中适应力较好,38.4%能承担团队责任,表明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较强,但仍有提升空间。

2.2 燕山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

2.2.1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设置水平目标。课程内容与体育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相对应,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制定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2.2.2 公共体育模块化课程内容选择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由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运动项目构成。当前课程内容存在“繁、浅、偏、断”问题:内容繁多、学习浅显、体育与健康失衡、学段间缺乏连贯性。基于体育核心素养,课程内容选择应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导向,结合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2.3 公共体育模块化课程内容组织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采用‘螺旋递进式’设计理念:通过分阶段重复强化核心技能(如武术套路),确保知识内化;遵循‘由简入繁’的梯度原则,逐步提升技术复杂度;同时注重跨学科整合,例如将运动损伤处理与基础医学知识结合,增强实践应用能力。遵循"巩固-拓展-迁移"逻辑:基础阶段强化体能和基础技能(如田径);专项阶段深耕2-3项运动专长(如球类);拓展阶段引入攀岩、飞盘等新兴项目,激发创新意识。同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通过羽毛球双打教学渗透团队协作价值观。

2.3 燕山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计的实施

2.3.1 学校层面的实施

学校应以体育核心素养为主导,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确保课程价值从学科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通过体育文化节、竞赛视频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潜移默化地培养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在128学时的体育课基础上,增加课外锻炼和竞赛机会,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提升学生运动能力。

2.3.2 教师层面的实施

在体育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体育活动的衔接,保证体育活动的强度,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每节课都要以一种体育运动为重点,创造对抗与竞赛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利用所学到的技巧来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分析能力、创造力及体育道德品质。将核心素养的目标细化,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利用多媒体、教具等手段,增强教学的兴趣,保证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2.3.3 学生层面的实施

指导大学生对体育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了解其对自己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提高其参与体育的内部动力。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的质量。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设定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获益,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3  燕山大学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3.1运动能力提升路径

(1)课程体系模块化重构。推行分层递进课程架构,涵盖基础体能训练、专项技能精修及新兴项目拓展三大模块,形成夯实根基-深化专长-探索创新的递进式培养链条。采用"90分钟大课制",确保每节课包含20分钟体能训练、40分钟技能学习、30分钟实战应用。

(2)实施运动技能等级认证。参照《国家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建立校院两级认证中心。采用"过程性评价(40%)+技能展示(30%)+实战应用(30%)"的复合评价模式,颁发电子等级证书并纳入综合素质档案。

(3)构建"三级联赛"体系。建立班级联赛(普及层)、院系联赛(提高层)、校级联赛(精英层)三级竞赛机制。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参与不少于10场正式比赛,将参赛记录纳入体育学分考核。

3.2体育健康知识与行为培养路径

(1)理论课程体系创新。开发《运动科学基础》《运动损伤防护》《运动营养学》等模块化理论课程。采用"线上微课(30%)+翻转课堂(40%)+实践验证(30%)"的混合教学模式,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2)健康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体质测试-运动处方-跟踪指导"闭环系统。运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学生运动负荷、睡眠质量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推行"21天健康习惯养成计划",通过行为契约制强化健康行为塑造。

(3)体医融合服务平台。联合校医院建立运动康复中心,配备运动防护师、营养师等专业团队。开发运动健康管理APP,集成预约挂号、在线咨询、康复指导等功能,形成"预防-干预-康复"一体化服务体系。

3.3体育品德培育路径

(1)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挖掘各运动项目的德育元素,如篮球培养团队协作、田径锤炼意志品质、武术传承文化精神。开发"冠军讲坛""体育名人堂"等特色思政资源库,将体育精神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2)体育文化生态营造。打造"三位一体"文化矩阵:建设体育文化长廊(物质层)、制定体育行为规范(制度层)、培育体育价值理念(精神层)。举办体育电影节、体育摄影展等文化活动,提升体育文化感染力。

(3)品德评价机制创新。建立包含公平竞赛(30%)、团队贡献(30%)、意志品质(20%)、礼仪修养(20%)的品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多维评价方式,将品德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

3.4实施保障体系

(1)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运动技能指导与健康管理能力。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每年选派20%教师参加运动防护、体能训练等专业培训。

(2)智慧体育平台。搭建智能化体育管理平台,集成课程调度、体质动态监测及赛事数字化管理功能,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学生运动行为的精准画像与个性化干预。

(3)资源整合机制。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网络。与社区体育组织、职业体育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刘皓晖,尹志华,万雪,等.指向核心素养的体育大单元教学理论释析、实践价值与设计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44(05):88-96.

[2]陈明章.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04):117-120+124.

[3]张洋.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品质课堂的构建[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03):130-133.

[4]张育枫.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04):57-60.

[5]骆松,韩金菊.高职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02):111-114.

[6]崔周瑜.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路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01):175-178

[7]袁瑞,张振东,达志强.深度教学视域下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3(04):78-82.

[8]赵琛.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定位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36):40-43.

教改项目:燕山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23XJJG122)

第1作者简介:李国强,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简介:张红兵,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