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知细晓微,塑学生健全人格

作者

丁珊梅

青岛24中

一、微班会与“ORID”相结合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之一是活动育人,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其中,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开展活动育人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主题班会是班级集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主题班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讲座、讨论、辩论会、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游戏等,通过形式不一的主题班会可以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初中学校一般每周有一节正式的主题班会课,形成了常态化序列化课程如爱国系列、传统节日系列、安全教育系列、心理健康系列、实践活动系列等课程。然而,在日常班级生活中,突发事件或特定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情况往往需要通过班会的形式得到及时解决。鉴于时间的紧迫性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微班会便成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

而“ORID”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和反思技术,或者说是一种思维工具,这种结构化的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参与者从不同层次审视问题,从而促进深层次的思考和自我认知。

我们将微班会和“ORID”有机结合,即在微班会中运用“ORID”模式,不但保留了微班会灵活而高效的形式,也增强班会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使得讨论更加集中和深入。“ORID”模式微班会针对班级中发生的一些比较典型或突发的琐碎之事,通过有序引导,着眼于细微处,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助其建立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班会的教育效果,达到立德树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 “ORID”微班会所遵循提问模式例举

“ORID”微班会召开时可遵循既定的提问模式,即提问的时候分四个层次:客观事实(Objective)、反思感受(Reflective)、解释理解(Interpretive)和决策行动(Decisional)。在此框架下,问题设计需教师结合班会主题和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

以本年度校运会二百米决赛中选手相约手拉手齐冲刺的事件为例进行阐述:

决赛现场,班级有两名夺冠热门选手私下与其他班级选手商定共同冲刺至终点,结果最终成绩被取消且未获重赛机会。此情况既出乎意料,又引发了广泛热议,师生对此持不同看法,是青春无悔的张扬之举?还是是无视规则的败笔?我们敏锐地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困惑和情绪,运动会结束后 ,立即召开了“ORID”微班会。

大家围坐一圈,教师率先提出第一组问题:

1. (O)请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二百米决赛现场发生了什么事情

2. (R)你对此有何想法/感受?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感受?

对于这组问题,教师并未直接询问当事者,而是面向其他同学提问,旨在让两位当事者先聆听同学们的真实心声。

第一个问题,在同学们纷纷描述之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得以清晰展现,确实是由一名赵姓同学提议并私下联络其他班级同学共同策划的,初衷是想在初三最后一次运动会中留下青春帅气的回忆。同时,同学们也提及了,在午休时他们的私下沟通行为已经被数学老师发现后明确制止,赵同学表面上答应老师不手拉手冲刺了,但是赛场上依然我行我素,下场后老师对此感到十分生气,认为其不守信用。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的想法或感受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惊讶、震惊,出乎意料,不知所措,对行为是否合适感到疑惑;

二是无奈,有些不满甚至气愤,认为取消成绩导致没有拿到团体总分第一名,这是影响了班级荣誉;

三是担忧,担心他们因扰乱运动会规则而受处罚;

四是羡慕,认为他们做了自己不敢想象的壮举。

随后,单独询问两位当事者:

3. (I)你们听到了同学们哪些不同的想法?与之前相比,你们现在的心态有何变化?

两位同学深刻体会到大家对此行为的倾向性:即青春无悔的张扬之举无可厚非,但也应考虑班级利益。毕竟,运动会是竞技活动,应体现竞争精神,因个人行为导致班级利益受损终归会留下遗憾。

最后,教师向全体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

4. (D)在未来,如果你或你身边的同学遭遇类似事件,你将如何应对? 请列出最佳方案或合理计划。

经过全班小组讨论后,各组代表依次上台阐述了他们今后的行动方案或计划。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普遍达成了共识,即在具备大局观念、采取恰当方式策略的前提下,鼓励展现个人的青春风采。两位涉事学生也为班级失分导致总分没有拿到第一名而向同学们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并承诺在接下来的体育节中,他们将全力以赴参赛,同时可能会设计新颖的入场形式,敬请各位期待;同学们同样热情洋溢,表示啦啦队的表现也将别具一格;教师则在此刻适时地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望,希望他们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团结一心,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争取在阶段性检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ORID”微班会上,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就聚焦这一件事,首先通过客观事实层的细微之处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事件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一些细节;接着,通过反思感受层的提问,让学生表达对这一事件的情感反应和看法,从而激发学生对公平竞争和团队精神的深入思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解释理解层,讨论这一事件背后可能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从个人和集体的角度去理解这一行为;最后,在决策行动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和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策略,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借助此类“ORID”模式的微班会,我们可以随机解决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组长安排值日生抬饭偶尔会有偷懒的同学,我们可以提问:

你抬饭时,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或者说你有没有偷懒过?

你的感受如何?

你想对偷懒的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再如同学之间从开玩笑打闹结果到了恼羞成怒打架的地步,可以先问当事者事情经过与当时为什么冲动,再问旁观者看到的事实和感受,最后再问当事者听完大家所说之后心态的变化以及今后的打算,老师不需要说教,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后续互相道歉等事宜水到渠成,学生易于接受。

诸如此类事件,我们采用“ORID”问题组的形式,摒弃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批评教育,转而从细处着手,既还原事实,又有思考角度的变化,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主动表达、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这种创新式的方式最大的优点是:老师提出四个层次的问题以后,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不需要评判是与非,更多的是学生围绕问题和事件有话可说,可以畅所欲言,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这一改变不仅促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问题,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行为决策能力,最终培养其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刘丽.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级管理实践[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4).002

[2]冯玉霞.“微”而可“为”:初中微班会设计与实施探索[J].华夏教师,2023,(29).008.

[6]孙渊.焦点讨论法——实现有效课堂讨论的新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