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与桥梁工程耐久性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

作者

席光伟

山东高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100

引言

道路与桥梁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关键构成,其耐久性直接关乎交通运行安全与使用年限。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与日益增长的交通荷载作用下,工程结构的耐久性面临严峻挑战。科学合理的耐久性设计以及严格精细的施工质量控制,是保障道路桥梁长期稳定服役、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核心举措。

1 道路与桥梁工程耐久性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意义

道路与桥梁工程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耐久性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结构的使用寿命、运营安全及社会经济效益。在复杂自然环境与持续交通荷载的双重作用下,工程结构易出现材料性能劣化、构件损伤累积等问题,导致耐久性衰减,不仅增加后期维护成本,还可能引发突发性安全事故,威胁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相关研究,通过科学设计提升结构抵御环境侵蚀的能力,从源头减少病害发生概率,对延长工程使用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具有关键作用。强化施工质量控制可确保设计意图精准落地,避免因工艺缺陷或材料不合格导致的耐久性隐患,为工程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提升耐久性还能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契合绿色交通建设要求。深入研究该领域,有助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完善设计规范与施工标准,为同类工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最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长寿命、低维护的发展目标。

2 道路与桥梁工程耐久性设计的关键点

2.1 材料性能优化与适配性选择

材料性能是道路与桥梁工程耐久性的物质基础,其选择需综合考量力学性能、环境适应性及经济性。高性能混凝土通过优化水胶比、添加矿物掺合料及高效减水剂,显著提升密实度与抗渗性,可有效抵御氯离子侵蚀与碳化作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耐蚀钢材通过合金成分设计,在钢材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尤其适用于海洋环境或高腐蚀性工业区,其抗点蚀与应力腐蚀能力较普通钢材提升显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凭借轻质高强特性,在桥梁加固与新建工程中逐步替代传统钢材,其耐疲劳性与耐久性可减少后期维护频次。材料选择需匹配工程环境特征,如冻融循环地区需采用低热水泥与引气剂,盐渍土区域应选用抗硫酸盐侵蚀水泥,湿热环境则需配置高耐候性沥青混合料。通过材料性能与工程需求的精准适配,可从源头降低环境侵蚀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2.2 结构体系精细化设计与构造强化

结构体系设计需兼顾力学性能与耐久性需求,通过精细化布局减少应力集中与损伤累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通过主动施加压应力,可有效控制裂缝宽度,提升结构抗裂性与耐久性,尤其适用于大跨度桥梁与重载交通道路。结构冗余度设计通过增加备用传力路径,增强局部损伤后的整体稳定性,例如采用双主梁体系或设置横向联系梁,可避免单梁失效引发的连锁破坏。构造细节强化是提升耐久性的关键环节,如增大钢筋保护层厚度可延缓氯离子渗透至钢筋表面的时间,采用环氧涂层钢筋或不锈钢钢筋可进一步降低腐蚀风险;桥面铺装层设置防水粘结层与排水系统,可防止水分渗入结构内部导致冻胀破坏;伸缩缝与支座等易损部位采用模块化设计与耐久性材料,可降低后期更换频率。

2.3 全生命周期环境适应性设计与维护策略

环境适应性设计需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从规划阶段即需评估温度、湿度、盐雾、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对结构的长期影响。沿海桥梁需考虑台风与海浪冲刷作用,采用流线型桥墩与抗冲刷基础;跨河桥梁需应对水流冲刷与泥沙沉积,通过设置导流坝与护底工程减少水动力破坏;高寒地区道路需优化路面结构层厚度与材料级配,防止冻胀翻浆与车辙病害。维护策略的制定需基于结构健康监测数据,通过安装应变计、加速度传感器与腐蚀监测探头,实时获取结构应力、振动与腐蚀速率等关键参数,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结构性能退化趋势。预防性维护体系应涵盖定期检测、局部修复与整体加固三个层级,例如对混凝土裂缝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对锈蚀钢筋进行阴极保护或替换,对疲劳损伤部位粘贴碳纤维布增强。

3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3.1 施工材料全流程质量管控

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耐久性的根本保障,需从采购、运输、存储到使用各环节实施闭环管理。材料采购阶段应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优先选择具备稳定生产能力与质量认证体系的厂商,对水泥、钢材、沥青等关键材料进行多批次抽检,确保其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规范。运输过程中需采取防护措施,例如水泥需防潮包装、钢筋需防锈处理、沥青需保温运输,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材料性能劣化。存储场地应分类规划并设置防雨、防潮、防火设施,例如砂石料场需硬化处理并设置排水系统,防止泥土混入;外加剂需独立存放并标注有效期,避免过期失效。材料使用前需进行二次检验,通过见证取样送检至第三方实验室,确认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对不合格材料应立即清退并追溯源头,防止误用引发质量隐患。

3.2 关键工序标准化作业与动态监控

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耐久性,需通过标准化作业与动态监控实现精细化管控。混凝土浇筑工序应严格控制配合比、搅拌时间与浇筑速度,采用分层振捣工艺确保密实度,避免蜂窝麻面与离析现象;预应力张拉工序需校准张拉设备并记录初始应力,通过双控指标(伸长量与应力值)验证张拉效果,防止预应力损失导致结构开裂;沥青路面摊铺需控制摊铺温度与碾压遍数,采用梯队作业方式减少纵向接缝,确保路面平整度与压实度。施工过程应配备专职质检员进行实时巡查,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混凝土内部温度梯度,通过超声波检测仪评估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发现的质量偏差立即整改。同时,建立施工日志与质量追溯系统,记录每道工序的操作人员、设备参数与环境条件,为后期质量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3.3 多维度质量验收与长期性能跟踪

质量验收是施工控制的最后防线,需构建多维度验收体系并开展长期性能跟踪。分项工程验收应依据设计文件与施工规范,对混凝土强度、钢筋间距、桥面平整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测实量,采用回弹法、钻芯法等无损检测技术验证结构内部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责令返工或加固处理。单位工程验收需整合各分项验收结果,通过荷载试验验证结构承载能力,结合外观检查评估工程耐久性细节处理,例如伸缩缝密封性、排水系统畅通性等。工程交付后应建立长期性能跟踪机制,定期检测结构变形、裂缝扩展与材料劣化情况,例如对桥梁进行年度静载试验与动载测试,对道路实施路面破损率调查与弯沉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维护策略。建立质量信息数据库,汇总施工记录、验收报告与跟踪数据,为同类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结束语

道路与桥梁工程耐久性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未来,需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完善标准规范,加强全流程监管。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工程耐久性,为社会经济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 国 钦 . 道 路 与 桥 梁 工 程 路 基 施 工 技 术 探 究 [J]. 建 材 发 展 导向 ,2025,23(14):58-60.

[2] 朱毓芳 , 龚雪灵 . 道路与桥梁工程耐久性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14):124-126.

[3] 贾嘉豪 . 道路与桥梁工程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J]. 汽车周刊 ,2024,(10):160-162.

[4] 李顺琳. 道路与桥梁工程防水技术的应用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24,(08):142-144.

[5] 郑 成 林 . 道 路 与 桥 梁 工 程 路 基 施 工 技 术 研 究 [J]. 运 输 经 理 世界 ,2024,(0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