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国潮”文化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的“新潮”演绎

作者

张沥木

江苏省徐州市杨山路小学 221000

【摘要】随着"国潮"兴起,小学语文课堂需创新融合传统文化。本文以六年级下册为例,探索"国潮"元素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路径,通过精选文本、创新教法、整合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潮演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认同,为语文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国潮;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六年级下册;教学创新

一、引言

近年来,“国潮”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从服饰、音乐到影视、文创,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式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而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如何将“国潮”元素融入语文教学,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呈现,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国潮”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国潮”文化通过动态化呈现与多模态体验重构语文课堂,以视觉化、沉浸式教学打破传统文本的静态局限。其创新表达形式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借助跨媒介叙事和具身化实践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情感共鸣,形成文化解码与学习动机的双向驱动,实现传统文化认知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转化。

(二)传承文化精髓

“国潮”元素通过文化解码与重构机制,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教育资源。以技术赋能实现文化活态传承,通过视听融合、场景还原等教学策略,推动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其创新实践模式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生活世界的意义联结,使文化传承从知识记忆升维为价值认同。

(三)培养文化自信

“国潮”教学以创新性转化策略重塑文化认同路径,通过符号重构与实践创造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建立主体意识。其跨界融合特征突破单向度文化传输模式,以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基因,使文化自信的培育从观念认知转化为具身化的价值践行。

(四)符合文件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将“国潮”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此外,“国潮”语文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与新课标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高度契合。

通过以上详细分析可以看出,“国潮”语文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三、“国潮”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从经典到新编的文本选择

1.经典诗词新演绎

六年级下册中的《寒食》《迢迢牵牛星》等古诗,可以通过“国风音乐”或“古诗新唱”的形式呈现。

例如在安排《寒食》教学时,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以《寒食》为歌词的国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寒食节习俗,如“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象,结合现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探讨传统节日的变化与传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寒食》创作现代插画或短视频,用视觉语言诠释古诗的意境。

2.民间故事新编

教材中的《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可以与中国民间故事《鲁班造桥》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和《鲁班造桥》,分析两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智慧与勇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鲁滨逊和鲁班在面对困难时分别采取了哪些策略?他们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文化价值观?让学生以“国潮”风格改编其中一个故事,如创作《鲁滨逊漂流记》的中国版,或将《鲁班造桥》改编成现代科幻故事。

(二)从单一到多元的教学方式

1.沉浸式体验

比如在执教《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老北京,感受春节的民俗氛围。例如,通过纪录片的播放,让学生“亲临”老北京庙会的现场。组织学生模拟春节习俗,如写春联、剪窗花、包饺子等,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以“国潮”风格设计春节主题的海报或手抄报,展示他们对春节文化的理解。

2.多角度感受

例如在教学《藏戏》中可以播放藏戏表演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例如,展示藏戏中的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邀请藏戏爱好者或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讲解藏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指导学生尝试模仿藏戏中的经典动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以藏戏为主题的“国潮”插画或短视频,展示他们对藏戏文化的理解。

3.游戏化学习

结合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内容,设计“诗词飞花令”游戏。例如,以“春”为主题,学生依次背诵含有“春”字的诗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对抗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游戏中融入“国潮”元素,如为获胜小组颁发“国风”书签或笔记本作为奖励。

(三)跨学科教学的资源整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国潮"创新传统文化教学。通过书法实践、国风插画、短视频创作等方式,将《北京的春节》《藏戏》等课文转化为动态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化魅力;开展"传统文化家庭日"活动,组织亲子美食制作、传统游戏及国风全家福拍摄,以手账、短视频记录文化新解。家校联动通过成果展激发传承热情,实现文化认知深化与共育合力。

通过以上详细的实践路径和案例,可以将“国潮”元素与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国潮”语文课堂的实践反思

(一)避免形式大于内容在融入“国潮”元素时,需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例如,学习《古诗三首》时,不能只注重“国风”插画的绘制,而忽略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和方法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学习《藏戏》时,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戏曲知识,避免过度专业化。

(三)注重学科融合“国潮”语文课堂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可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绘制春节主题的“国潮”海报;学习《书法作品欣赏》时,可与历史课结合,探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五、结语

“国潮”语文课堂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文本选择、教学方式创新和资源整合,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呈现在语文课堂中。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国潮”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诗情画意授古诗——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 徐继敏.安徽教育科研,2024(01)

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 赵中帅.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Z1)

3.群文阅读教学 培养核心素养[J]. 李蕊.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