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活动研究
张艳灵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和谐路小学 236000
摘要:2021年,“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学校应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政策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堂活动设计
引言: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低段的课堂活动不仅是落实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限于知识点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基于互动性和实践性的课堂活动设计尤为重要。本文从游戏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以及学科融合型课堂活动三个方面探讨适应“双减”政策要求的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活动设计。
1.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讨
游戏化学习作为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教育场景的方法,为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传统教学,游戏化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在一年级至三年级阶段,学生天生对游戏充满热情,这种方式能够自然地吸引他们投入到知识探索中。
首先,游戏化学习通过具体化与形象化的方式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字加减法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互动小游戏,例如“数字寻宝”或“闯关升级”。每一道题目都可以被巧妙地设定为一个关卡,学生需要解答相应的问题才能成功通关。这些问题的难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增加,使整个过程既具挑战性又充满趣味。通过这样的设计,本来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瞬间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场冒险旅程中,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大量练习。
为了进一步提升游戏体验,可以加入即时反馈机制。例如,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可以播放欢快的鼓励音效,或者给予虚拟金币、徽章等奖励。这些小细节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努力带来的成就感,还能激发他们持续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专注力和自信心,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愉快。
其次,针对二年级到三年级涉及空间与图形知识点的教学,可利用益智类拼图、建构类玩具等工具开展操作性强的游戏。例如,“几何拼搭比赛”是一种有效形式:教师提供不同形状的小木块或纸板,让学生按照指定要求快速拼出各种几何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观察、分析与动手能力,不仅深化了对几何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过度娱乐化倾向。游戏设计应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以确保其教育价值。例如,每个小游戏都应具有明确的知识点指向,同时在难度设置上做到循序渐进,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为保障公平性与全员参与,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规则,如引入小组积分制以平衡个体差异。
2.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设计与实施
小组合作探究作为一种互动型教学策略,与“双减”政策追求课堂高效性的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分组讨论、任务分配和成果展示等环节,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可以结合问题驱动式教学进行设计。例如,在“认识时间”的课题中,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派一名“时间记录员”,并布置以下任务:分别测量跑步一圈所需时间、绘制一天作息时间表,并通过讨论总结出小时与分钟之间换算规律。这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贴近儿童生活,又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团队内协作意识的发展。
此外,小组合作探究还适用于解决拓展型或开放式的问题。例如,在三年级“数据处理与统计图”的单元中,可让各小组选取班内某项数据(如最喜欢运动项目)进行调查,并独立完成数据分类统计及绘制条形统计图。在汇报展示环节,各小组再相互提出改进建议。这一过程使得原本枯燥的数据分析内容变得更加动态且具有意义感,也有助于锻炼孩子们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然而,小学低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过程指导。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应考虑成员间特长互补原则;另一方面,在任务布置时,应明确每位成员具体职责以避免责任模糊。同时,通过设置阶段性目标及及时反馈机制,引导各小组合理分配时间并高效完成任务。
3. 学科融合型课堂活动创新实践
随着新课标对跨学科素养要求逐步提升,将多学科内容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在“双减”政策下,这种整合式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认知框架,实现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
学科融合型课堂活动可通过主题项目展开,在几何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将美术与数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创意画板”活动专为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设计,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趣味与创造力的学习平台。活动内容丰富而有趣,学生需要运用正方形、圆形等常见的几何图案进行拼贴创作,以设计出具有个人特色且富含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仔细观察每种图案的形状与特征,还需对这些图案进行分类统计,并标注数量,最终通过严谨计算得出所有图案所占面积的总和。这种流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亲身体验抽象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此外,为增添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每位学生完成作品后都会参与一个展示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孩子们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还能欣赏同龄人独特的艺术表达。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几何排布,都体现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细腻独到的审美视角。在潜移默化中,这种互动方式帮助他们提升了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创造性思维。
这项融合数学知识与艺术创作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对基础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它有效地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边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创新而卓越的方法。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教育多维度育人的目标,也为其他学科整合式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学科融合仍需以主课程目标为核心。尽管跨领域内容丰富有趣,但若脱离数学本身,则可能导致主题偏离。因此教师需要平衡各学科间比重,并确保课程逻辑清晰连贯。另外,由于跨学科学习对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层面可通过组织教研培训会和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为此类创新实践提供支撑环境。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旨在减轻课业负担同时提升效率,而基于互动性的课堂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从游戏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到学科融合型实践,各种创新策略均强调趣味性、参与感及实用性的结合。然而,要真正发挥这些方法作用,还需进一步优化其具体实施细节,并持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以推动小学数学低段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J]. 陈丽娜.智力,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