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发展探析

作者

毛芳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生、于社会、于国家均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目前在课程思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借此促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必修课之一,理应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之一,相应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也需有相应提升,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仅仅靠课本内容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按«纲要»指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坚决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校教育效果最大化,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其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受学生喜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阵地,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切入点[2];同时,课程思政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所谓“育人”先“育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于道德发展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必要性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成绩相对薄弱,部分群体伴有抽烟、饮酒、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动机弱,且自控力差,高职的学生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更要注重价值引领、品格塑造[3],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助力高职学生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起重要作用,努力培养输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职业教育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立好思政元素之“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统一,既发挥好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和显性教育作用,又充分彰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效应和隐性育人功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社会产业发展。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思政育人认识不足、能力不够

长久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师生间多平等对话、少批评教育及正面说服,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观念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不尽相同[4],使得一些心理教师不知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心理课堂中;还有些老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无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制度、文化,进而无法将思政目标落实在教学内容中,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介绍心理学知识即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

(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现代心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课本上较为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及实验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也会引用两三个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若不加以引导,学生容易在心理课堂上产生“唯西方论”倾向。殊不知,无论是东方早期哲学思想,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蕴藏着心理学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本就包含着课程思政元素,剥开西方心理学的表象,找到合适切入点,会使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比如自我意识章节可以结合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提升政治觉悟,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同志在朝鲜战争中英勇牺牲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学习心理章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对于大国崛起的意义。

(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生硬

自课程思政推进以来,不少学校在课程教案中都添加了“思政目标”一项,希望教师能够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思政引导效果。然而,在课程思政推进初期可能会出现教学涉及形式相对单一,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与对应的价值引领契合度较低的情况,表现为将思政目标生搬硬套,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说教味道和割裂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对推进课程思政无效,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起到反效果。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落实思政目标过程中教师多以全堂讲授为主,与学生互动较少,课堂缺乏新意,学生也感受不到老师的诚意,在座位上玩手机、睡觉、聊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彻底沦为学生口中的“水课”“育人”与“育德”目标均无法实现。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组织领导,在教育部的统筹领导下,各地方和高校需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健全各项机制,强化教学检查,党政齐抓共管,院系推进落实。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目标落实到教学标准、教学大纲、课堂设计、教材选用、课件编写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第二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各个方面坚决防止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贴标签”“两张皮”,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功见效、落地落实。

(二)促进专业发展,壮大德才兼备教师队伍

当下时代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并非在慢节奏的“象牙塔”中,需时刻关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从各个方面加强专业发展。同时,大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确思想武装自己,以实际行动展示“学高身正”,强化育人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自觉成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院系及学校也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师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可以增加相关专题的校内外进修帮助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培训及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1],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方式共同商讨课程思政的合适案例及融入方式,多种方式培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鼓励杰出青年教师、长江学者等名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壮大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团队合作,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加强团队合作方面,同一教研室的心理教师加强合作,确定带头人和组员共同展开学习与教研探讨,互相吸取经验,共同成长进步。同时,也要加强连接与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专业导师之间的连接,多沟通交流,实现跨学科、跨部门课程思政联动,全方位引导学生提高思政素养。

四、总结

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学校及院系需充分统筹各类资源,充分做好保障,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心态,提升思政素养,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哈丽娜,李燕,李秋丽,王颖丽.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育课程改革实证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22(2):150—155.

[2]饶明晓.以“课程思政”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能力的实践路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