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地面游戏之力,筑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之基
戴宏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时期是培育学生行为习惯的黄金阶段,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具有重要。文章立足于小学低年级具体教学情况,选取行为习惯的培育为着眼点,考察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状况,并通过地面游戏研讨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成长教学的有效施策,以期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高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面游戏;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教学策略
引言:儿童具有极高的形塑能力并且善于仿效,小学则是培育道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黄金时期。随着全面素养教学观念在小学课堂上的逐步推广与落实,尤其是在学生思维和各类能力还正处于初启的阶段时,应当特别注重培育他们的行为习惯。这一点也被视为小学初期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革新小学初年级的教学方法,通过地面游戏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助力其逐步将这些素质内化,对于孩子们未来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
(一)行为习惯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通常情况下,低年级孩子们在遵守规章、热爱劳动、珍惜公共财物的习惯,以及对集体的关怀、对他人的援助等方面,往往显得不足。部分学生在这些领域甚至缺乏基本意识,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石板,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展开针对性的行为习惯培养教学。
(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依赖性
经过对小学低年级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考察,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大脑神经在这个时期高速成长,进入一个质的跃进。这一时期他们的神经活动变得更加活跃,表现出强烈的言语和行动冲动。注意力方面,他们通常无法集中超过半小时。他们更多地依赖具体形象的思考方式,对于逻辑推理则显得相对欠缺,对于抽象概念的把握尤其困难。孩子们因此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和信任感。鉴于此,一二年级的教师应当珍视并加强这种依赖关系,培育与学生之间深沉的情感纽带。同时,教师需要在各方面树立良好典范,以巩固学生对他们的信赖。
二、地面游戏的定义与特点
地面游戏建立在同学们的体能协调、快速反应以及集体协作之上,无需复杂工具或装备辅助。这类型游戏不单是学生们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亦在体育教学与课余时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参与度极高。鉴于学校的庭院游艺对玩家的身体素质以及技能水平的门槛普遍偏低,故此每位同学基本上都能参与其中并享受其所带来的快乐。地面游戏游戏不仅种类繁多还具备可塑性,从经典的跳格子、踢毽等活动到新式的人行道艺术、集体接力比赛等方式,学校的庭院游艺既能因应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也能依其需求进行调整创新。
三、地面游戏对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一)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可能性
儿童游戏行为与其日常习惯形成是紧密联系的。游戏首要彰显的是儿童在形塑自身习惯过程中的主动性。地面游戏的核心在于纯粹的欢愉,它是一种自然的体现。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不受外部理智思维的束缚,他们随心所欲地投入其中。他们一边展露自己的生命力,一边也会自觉地遵循游戏规则,借此加强自我认同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而帮助儿童逐步培育出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而言,玩耍展现出对儿童行为模式养成的亲身感受。孩童的行为模式需引导及强化,并借由亲身实践及领悟来达成[1]。
(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必然性
游戏在孩童教育中扮演双重角色,即带来娱乐的快乐与促进技能的增长。现行教育实践在功能培养上起到加强效果,但如果偏重教育要素,可能会削弱游戏带来的快乐体验,这种情况是不理想的。如今,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之所以效率不高,主要受到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塑造过程中过分受到成人意志和加强手段的影响,以及附加的种种价值观的干预,这使得孩子在参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其次,孩子们在培养行为习惯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将个人成长与欢愉体验相融合。游戏本身固有的教育及趣味性可以有效补充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缺陷。将游戏融入儿童日常习惯的塑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释放他们的本真天性,以及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需求。
四、运用地面游戏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制定游戏规则,培养行为习惯
在游戏开始之际,若欲彰显其精髓所蕴含的意义,不可或缺的是对游戏规则的依循。唯有在规则的框架与明确的指引中,游戏才能变为培育孩童行为习惯的关键领域。因而,在当前阶段,我们可以先着手结合实际状况而对游戏规则的制订进行实施。通过对规则的应用,幼儿的某些消极行为可被限制,其行为习惯得到更加深入的导向与规整。进而,潜移默化地达成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儿童正身处于迅速生长与发育的阶段,教师应积极地展现其影响力,通过科学且恰当的方法使其树立科学、健全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习惯。例如,在拟定游戏规则的阶段,务必考虑到儿童的具体状况,对任何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予以清晰界定,并在此前提下建立可信赖的规则体系。例如,在开展“丢手绢”游戏活动时,必须向儿童清晰地指导和解释活动的具体步骤及守则,确保儿童理解并避免参与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在活动开始前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这种做法,儿童不仅能学会守规矩,而且还能提升其将来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进步[2]。
(二)开展分类游戏,培养行为习惯
在执行教育职责的同时,教师应当考虑将各种分类的游戏融入教学,助力幼儿在行为模式与学习素养上的积极发展。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需根据幼儿的具体状况和全面能力来挑选合适的游戏种类,以实现预期培育孩子良好习惯的目标,并充分激发游戏的教育潜能。如同当今社会,环境保护成了大众瞩目的焦点,因此教授幼儿环保观念,从娃娃抓起,成为一个日益重视的教学议题。故此,在目前阶段,咱们能够选择“环境保护”作为核心话题,启动不同的分类互动游戏。例如,在确保儿童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在父母的协助下,提前准备好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物质,并带进教室内,接着在课后活动中,把孩子们分成小队,并把各小队带来的废品聚集至一处。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进行废料分类与互动游戏的体验。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在孩提时期增进他们对环保的认知,而且还可以加强他们的环保习惯、分拣技巧等多方面能力,教育他们必须重视资源并保护环境,从而培养起幼儿良好的行为模式。
(三)结合游戏契机,培养行为习惯
在地面游戏中,教师需依据小朋友们的举止及特征紧密观察并把握游戏中适宜的时机进行积极的教养和习惯养成。这就要求教师拥有出色的观察力,并能深刻融入儿童集体中,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布置游戏互动过程里,教师常会注意到孩童之间因争夺玩具和积木发生冲突,进而在他们之间激起较强的对立。若此时教师未能即刻干预和调解,可能会使活动停滞不前。此刻,教师得以扮演不同角色深入孩童的嬉戏世界,对他们进行点拨。例如询问:“我们是否可以约定一套规则来确定谁最先使用这些资源呢?”“倘若由你来拟定规则,你会如何制定以保证其平等性和公正性?”随后,孩子们通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来选择谁有权利使用积木,而这个方法的结果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减少了纷争。这种做法有助于孩子们理解并采用公正的方法来化解冲突,增进对游戏精神的领悟,并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3]。
结语:新时代下,巧妙地采用各种地面游戏对于培育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至关重要。这种做法能有效促进孩子们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并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成果。在本文中,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探究了如何运用地面游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期为各位教师同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柴梦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留学,2024,(24):60-61.
[2]祁向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赜[J].成才之路,2024,(19):137-140.
[3]解维丽.地面游戏:小设计里的大学问[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21,(0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