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时代增强大学生数字劳动意识培育

作者

胡桂榕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社会转折趋势,数字经济带来新兴产业,塑造出很多新兴产业,同时也带来社会和劳动形态的转型,基于此,部分学者提出数字劳动的概念。大学生是将来进行劳动的主体人群,要推广数字劳动、要增强全民族的数字劳动意识,首先就应该从大学生这一群体入手,一是因为大学生是社会上较为活跃的一群人,能很好地推广数字劳动,二是因为大学生是伴随着数字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对于新鲜事务的接受度较高,三是因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劳动力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数字经济;大学生,数字劳动;数字劳动意识

一、新时代大学生数字劳动意识培育的背景

探究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数字劳动意识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理论层面:透过数字劳动探究数字时代人的存在问题;现实层面: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1.理论层面:透过数字劳动探究数字时代人的存在问题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对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劳动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关联在一起的重要方式,劳动使人与其他类动物区别开来,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形成,劳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迁。数字劳动是劳动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具体体现,通过探究数字劳动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规律,能够探寻出更加深刻地分析出,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存在是客观现实的,人的活动也是客观现实的。

2.现实层面: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以来,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催生出众多的新兴产业,出现了快递外、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众多的新型职业,大学生是社会劳动力的主要预备役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数字劳动意识培育,一方面是为了给社会培育出更多具有数字劳动意识的劳动者,推动社会整体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警醒大学生,当前社会在急速变迁,除了传统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掌握,还必须要提高劳动的前瞻性,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增强自身的数字劳动的能力,紧跟经济和时代发展的浪潮,努力成为站在社会前沿的劳动者。

二、新时代大学生数字劳动意识培育的思路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数字劳动意识的思路主要从四个层面着手:认识数字劳动的劳动方式,培育大学生数字劳动的能力;辨明数字劳动的劳动目的,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社会价值的实现;端正数字劳动的劳动态度,涵养大学生踏实劳动、积极创新的态度;培育数字劳动的劳动精神,传播劳动光荣、合法劳动的理念。

1.认识数字劳动的劳动方式,培育大学生数字劳动的能力

数字劳动能力是指利用数字平台、利用数字平台为自己牟利的能力。除了数字世界的产消者之外,大学生还应该积极进行数字劳动,利用互联网来学习,或者寻找学习资源,从而达到充实自身的目的,大学校园的劳动课程也应该积极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当前热门的网络销售、带货主播等新兴行业不应该被过分曲解鄙视,在劳动课程中应该提醒大学生正视这些行业,并且在部分情况下可以积极投入这些行业。

2.辨明数字劳动的劳动目的,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社会价值的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 习近平.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 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30(1).]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充满机遇,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一伟大目标,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掌握最新的知识,并且是最能够融入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人群,大学生在数字劳动中,不仅能够收获对于自身的益处,并且能收获到丰富的数字劳动经验。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决定人民能否找到更好的工作,并且也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更先进的国家,往往能够掌握发展的县先机,例如中国的短视频平台TIK TOK,凭借其短视频的特点和特殊的算法,抢先占据国内和国外的短视频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大学生应该在自身的时间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且主动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也应该不断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强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将数字劳动嵌入劳动教育课程中,培育更多的具有数字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劳动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稳固的人才支撑。

3.端正数字劳动的劳动态度,涵养大学生踏实劳动、积极创新的态度

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主要体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劳动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多的是将劳动看作一个不得不做的事情,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躺平文化”的盛行就是最好的例证,近几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短视频平台崛起,也出现了更多的新型职业和赚钱方式,例如主播、场控、电商等,流量是他们赚钱的关键环节,流量越大赚的钱越多,因此为了博取更多的流量,这些网络工作者无所不用其极。尽管刚开始大多数人抱着一种看客心态在看待这种现象,但随着网红们收入的逐渐爆出,更多年轻人反而开始羡慕,甚至现在许多大学生也成为了博主、电商和主播,“趁还能赶上互联网红利赚快钱”这种思想泛滥,使得他们劳动的意义完全改变。

4.培育数字劳动的劳动精神,传播劳动光荣、合法劳动的理念

培养遵守数字劳动法律的劳动者,意味着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在劳动时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也意味着其劳动行为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培养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与劳动法和网络安全法相关的知识,使其了解不能触碰的法律红线和必须遵守的法律底线,并通过科普违法犯罪的相关处罚,滋养其遵纪守法意识。其次,劳动者的行为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意味着,数字劳动者不仅不能有违法犯罪的意识,而且不能有违法犯罪的行动,大学的劳动教育课程除了传授给学生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增强与劳动相关的法律科普,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培育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新时代大学生数字劳动意识培育的路径

创新大学生数字劳动意识培育的路径需要从三个层面着手:注重理念培育,认清数字劳动的概念;创新培育方式,充分体现数字劳动意识培育的时代性;营造培育氛围,全方位助力数字劳动意识培育。

1.注重理念培育,认清数字劳动概念

对于某一方面意识的培养首先离不开对于相关概念的辨析,在大学的劳动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应该渗透有关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劳动迅猛发生变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先弄清楚数字劳动的概念,数字劳动的特征,以及数字劳动具体包含哪些劳动,并且意识到数字劳动和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同样存在剥削。数字剥削比一般的劳动剥削更加隐秘,犹豫通常伴随着劳动者本身的愉悦,所以也可以说其剥削更加温和。其一,大学生利用数字工具能够获得感官愉悦或者实现个人价值,因此,他们数字劳动时的“愉悦”常常让他们忽略在被剥削这一事实。大学生无论是观看广告还是使用各种软件,看似都是免费,没有付出任何报酬,但实际上,背后的软件开放商利用他们投入在内容上的专注时间获利,用户更加喜爱、停留时间最长的内容,会获得更高的利益,资本家通过制作内容,售卖用户的关注时间而获利,但用户却没有任何回报。其二,资本家通过“强迫”使用者同意其服务条款,在获得使用者本身的数据的同时,获得使用者的个人偏好、消费习惯等信息,在之后定向为使用者推荐内容,不仅将其作为维护用户粘性的手段,并且部分资本家会售卖用户信息,导致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身份消息的曝光,威胁到用户安全。其三,部分用户会主动在软件上进行内容创造,当前的数据创造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利用自身创造的内容而获利的却凤毛麟角,尽管如此,用户创造出的内容却难以避免被平台收集,用户可以选择隐藏自己创作的内容,但却无法完全从数据中根除,“知识只需要生产一次,就可以低成本无限复制,并且可以高速分发,”番茄小说的AI创作就是典型的案例,该平台先分析市面上的所有小说内容,再将内容全部放入AI中,让根据模仿模板来随意进行创作,利用这一途径可以再短时间创造出泛滥的内容,通过作品推荐,吸引消费者观看并获利。因此,即使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却未收到报酬,但却可以被资本家收集为自己创造利益。

2.创新培育方式,充分体现数字劳动意识培育的时代性

千禧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见证了中国最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从2G网络到6G网络,从按键手机到智能手机,还有卫星和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本身就是跟随着数字文明一同成长起来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中无处不体现着数字文明的痕迹,从点读笔的出现到专业学习机的出现,到现在的网课和课堂的交互模式,大学生是最适应数字文明发展的群体。随着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当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难摆脱对于数字技术的依赖,伴随着数字文明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更甚。在他们的日常学习中,不仅有网课和PPT演讲,而且还会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作业提交,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数字支付,并且人际交往完全离不开数字设备,大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用社交软件进行交友、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利用社交媒体获得信息,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来自于数字媒介。除此之外,当前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找副业,无论是文字内容生产、视频内容生产还是做主播、博主等,大多数大学生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大学生是真正的数字劳动的参与者。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数字劳动意识要注意方式的创新,通过使用AR课堂、可视化课堂、视频与演讲相结合等方式,同时可以结合近30年社会变迁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变迁的速度之快,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不仅能增进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深刻感悟,而且能激发其进行数字劳动的动力。

3.营造培育氛围,全方位助力数字劳动意识培育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具有指引方向、规定结果的导向作用,是衡量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便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指向观念、能力、精神、习惯和品质四个层面。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获赠却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识到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认识到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深刻掌握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的原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址不良思想的侵蚀,成长为一个勇于突破一切困难的人;二是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大学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且要培育其相关的劳动能力,除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还有日常生活和一些基本的劳动能力的培育,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具有高水平的劳动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三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精神是击败许多艰难困苦的良药,大学的劳动教育必须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增强其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意识,并且推动其形成主动劳动的品格,将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精神品格之中,用开拓进取、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感染学生,推动大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风险的劳动精神;四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培养和劳动实践的积累,帮助大学生形成负责任的劳动品质,并且在劳动中要遵纪守法,注意劳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自觉参与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