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性问题设计与教学实践

作者

沈建英

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 81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初中数学教材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探究性问题的类型和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期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问题;教材设计;教学实践;数学思维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性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材中的探究性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将深入研究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探究性问题的概念与重要性

1.1 探究性问题的定义

探究性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或计算题,而是挑战学生思维极限和探讨未知领域的任务。它们通常具有开放性,允许多种解答和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需要考虑问题的关联性与综合性,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达到对概念深层次的理解。

1.2 探究性问题与传统问题的区别

探究性问题与传统问题有明显的区别。传统问题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简单运用与再现,强调准确无误的答案,而探究性问题则更注重思维过程与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提出假设和进行验证,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其未来更复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3 探究性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探究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强调逻辑推理、归纳演绎及问题解决能力,而探究性问题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良好平台。当学生面对开放性的问题时,他们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和评估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探究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更要灵活地引入新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思考方式和思维深度上不断提高。

其次,探究性问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会逐渐学会如何主导自己的学习,积极寻找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在面对探究性问题时,学生需要主动寻找解决策略,这种自主选择与探索的过程,使得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更深的兴趣和参与感。当模型构建、数据收集和结论推导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将变得更加扎实。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探究性问题的分类

2.1 按照问题性质分类

2.1.1 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探究性问题中的重要类别,其主要特征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类问题通常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探索多种解法。例如,给定一个几何图形,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推导与分析,甚至提出不同的观察结论。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处理开放性问题,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评估不同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尚未解决问题的探求欲望。

2.1.2 闭合性问题

相较于开放性问题,闭合性问题则具有明确的答案和清晰的解决路径。这类问题通常旨在评估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概念与方法进行计算和推理。闭合性问题在教学中起到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尤其在学生刚接触某一新概念时,这类问题能够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然而,若过多使用闭合性问题,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平衡开放性与闭合性问题的比例,以便全面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2.2 按照学科知识分类

2.2.1 数与代数类问题

数与代数类问题主要围绕数字、代数表达式及方程等内容展开。这类问题鼓励学生探索数量关系、模式识别和代数运算等。例如,学生可能被要求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项商品的折扣价,或者分析数列的规律。通过这些探究性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培养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数与代数类问题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帮助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数与代数之间的关系。

2.2.2 统计与概率类问题

统计与概率类问题旨在让学生探究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随机事件的概率判断。这类问题可以涉及实生活中的数据,例如调查班级的兴趣爱好,或是分析气象数据中的变化趋势。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需要学习如何运用图表、频率分布和基本的概率计算。这不仅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还促使他们发展对不确定性和变异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能力。

三、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原则

3.1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探究性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意味着问题的难度需要与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相匹配。设计者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以确保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沮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可能会缺乏解决的信心,而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建议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采用分层次、渐进式的方式,鼓励学生逐步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

3.2 贴近生活实际

探究性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将数学问题与生活中的情况结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应用。例如,可以设计一个与购物预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计算如何在一定的费用内购买所需的物品。这种类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还能培养他们分析实际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认可和意义。

四、探究性问题的教学实践

4.1 案例一:数与代数探究

在数与代数的探究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购物折扣的探究性问题。假设有几种不同品牌的运动鞋,标价不同,且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折扣规则。学生被要求分析不同品牌的鞋子在打折后的最终价格,并比较哪一种品牌的鞋子更划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建立方程式以表达每种鞋子的价格关系,利用代数知识进行计算。此外,教师鼓励学生探讨不同折扣策略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代数和实际问题结合的理解。

4.2 案例二:几何问题探究

在几何问题的探究案例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不使用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估计教室的面积?”学生被分成小组,利用步长或其他方法对教室的边界进行估算。每个小组需要记录下他们的测量过程,并利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教室的面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还能实践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

通过研究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性问题设计与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了探究性问题的定义、重要性与分类,强调其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中的作用。旨在为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数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孙欣.本原性问题驱动下初中数学专题复习策略——以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1):134-137.

[2]樊宗天.探索有效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2024,(19):75-77.

[3]傅炤.初中数学教学中本原性问题的设计[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4,53(01):2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