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分析及应用研究

作者

牛欣玥 杨翠(通讯作者)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多重价值,能够有效塑造青年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提升综合素养。红色文化资源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学生关注度不够、网络思潮影响大和教学模式单一化等现实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和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增强红色教育的时代感染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动力与教育保障。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了解革命奋斗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途径,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进一步,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其政治性与思政课的育人性相契合,真实性与高校思政教学需求相契合(刘顿,2025)。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合理且必要的,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一、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完善。不同学者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义有不同理解。王春霞(2018)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承载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胡杨(2021)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有着独树一帜的品格,虽然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价值不同,但是服务人民是它们一致的价值追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呈现多元形式,是红色文化的具体承载形式,涵盖物质与非物质两大范畴:前者包括革命遗址、文物遗存、纪念设施;后者则体现为口述历史、红色文艺作品、革命歌曲及文献等。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文化根植于特定历史情境与革命实践,具有鲜明的时空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以延安红色文化为例,其承载着延安精神的核心要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宋丽丽 等,2024)。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鲜活教材。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从而培育出兼具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的时代新人。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关注度不够

红色文化资源因意识形态的契合性与价值导向的明确性,更加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其思想引领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然而,大学生日常学习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对红色文化的接触仅局限于思政类课程,且大学生觉得此类课程比较枯燥,兴趣度不高。再者,大学生并非红色文化的亲历者,无法对红色文化的历史做到感同身受,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上,无法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在实际行动上也有所欠缺。

(二)网络思潮影响大

在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发展潮流的强势入侵淡化了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网络上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文化思想,部分青年在庞杂的意识形态冲击下,容易陷入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浅层化、情感疏离化困境。一方面,网络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淡化了红色历史叙事的完整性,革命精神谱系被稀释为口号式符号;另一方面,网络上经常错误解读历史,削弱了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模式单一化

目前红色文化内容大部分是以思政类课程为主,传统教学仍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仅仅与课本有关,很少与时政相结合,导致红色文化难以真正引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另外,大学生作为00后数字原住民,更喜欢通过剧本演绎等能够切身参与其中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目前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原因可能为以下两点:其一是教师不能充分运用数字媒介技术以实现创新性转化,其二是教师端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析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在思政课程上,要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课程,要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如使用角色扮演等手段真实还原革命历史,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课程思政上,需要挖掘不同类型课程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如艺术类专业可聚焦革命文艺创作脉络,理工科课程可挖掘科技报国的历史案例,经济管理学科可阐释根据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进而让红色文化渗透于专业知识传授的全过程。

(二)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效能提升,需要构建“教育+实践”的协同育人体系。这一模式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融合,使红色文化从抽象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象化的精神指引。学校需要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提供诸多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成立红色宣讲团深入社区开展理论宣讲,或与革命纪念馆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引导学生担任讲解员、策划主题展览等。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又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当青年学子既是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又是传播者时,才能真正实现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红色文化资源既是百年奋斗历史的见证,更是铸魂育人的精神财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剖析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现实困境,提出“课程+实践”的协同机制,为破解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教育脱节、传播方式滞后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1].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132-135.

[2].胡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3].宋丽丽,金玟,赵玉尔,等.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中国军转民,2024,(18):202-204.

[4].刘顿.“四史”教育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25,47(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