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监测及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作者

王凤君

云南汐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 650000

引言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凸显,如气、水、土壤污染,威胁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准确掌握环境状况对制定政策、防治污染至关重要。环境监测及分析是环境管理的“耳目”“哨兵”,可提供环境数据。质量控制是保障数据质量的关键,能确保数据有准确性等特性,及时纠偏、提升可靠性,为决策提供依据,所以深入研究环境监测及分析质量控制意义重大。

一、环境监测及分析质量控制概述

环境监测及分析质量控制是确保环境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环境监测旨在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测定,了解环境质量及其变化,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环境分析则是对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和解析,明确污染物的种类与含量。质量控制的内涵在于运用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对监测分析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其主要目标是保障监测数据具备准确性,即数据与真实值相符;精密性,体现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代表性,使样品能反映整体环境特征;可比性,确保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数据可相互比较;完整性,保证数据无缺失。质量控制在环境监测及分析中意义重大,能保障数据可靠,为环境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促进环境科学研究的进步,助力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监测及分析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

(一)样品采集环节的影响因素

样品采集是环境监测及分析的起始步骤,诸多因素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采样点位的选择至关重要,若选取不当,所采集的样品可能无法代表整体环境特征,导致监测结果偏差。采样方法的合理性也不容忽视,不同的环境介质和污染物需采用适宜的采样方法,否则会影响样品的真实性。

(二)样品运输与保存环节的影响因素

样品在运输与保存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质量影响因素。运输过程中的震动、温度、湿度等条件,可能使样品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例如,震动可能导致样品分层或混合不均,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会影响污染物的稳定性。

(三)实验室分析环节的影响因素

实验室分析是获取监测数据的关键阶段,有多个因素影响其质量。分析仪器的性能和状态直接决定了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仪器老化、故障或未校准都会导致结果偏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适用性很重要,不同的污染物需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方法不当会降低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试剂和标准物质的质量也是关键因素,不合格的试剂会干扰分析过程。

(四)数据处理与报告环节的影响因素

数据处理与报告环节对环境监测及分析的最终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基础,任何错误或遗漏都可能影响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数据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决定了数据能否真实反映环境状况,不合理的处理方法会导致结果失真。数据审核和验证的严格性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保障,不严格的审核可能使错误数据流入报告。监测报告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报告的可信度和实用性,不规范的报告可能使读者产生误解。

三、环境监测及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

(一)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基础。首先,要进行采样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综合考虑监测目的、环境特征等因素,确保采样具有代表性。对于采样设备,需定期校准和维护,保证其性能稳定可靠。

(二)样品运输与保存的质量控制

样品在运输与保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运输过程中,需采取防护措施,如使用减震材料、控制温湿度等,防止样品受到震动、温度变化等影响。要对保存条件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依据样品特性设置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

(三)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分析阶段的质量控制涵盖多个方面。要对分析仪器进行定期校准和期间核查,保证仪器测量的准确性。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和严格管理是确保分析结果可靠的关键,需选择有资质的标准物质并按要求保存和使用。

(四)数据处理与报告的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与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能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呈现。数据记录要遵循规范和要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误差分析,以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核流程和标准,对数据进行多环节审核,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四、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一)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

质量控制体系由多个关键要素构成。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了体系的方向与预期成果,为整体工作提供指引。质量管理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详细规定了各项工作的流程和标准。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清晰的人员职责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每个人清楚自己的任务与责任。质量控制活动和质量保证措施则是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具体手段,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维持体系的稳定性。

(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步骤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需遵循一定步骤。策划与准备阶段要确定体系范围、制定计划,为后续工作奠基。文件编制阶段精心编写各类管理文件,使工作有章可循。体系运行与调试阶段按文件要求实际操作,检验体系可行性并及时调整。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阶段自我检查、评估体系有效性。最后认证与认可阶段,获取权威机构的认证,提升体系的公信力。

(三)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要使质量控制体系有效运行,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是关键,确保员工具备相应技能与知识。资源保障与管理为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过程监控与持续改进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优化体系。外部监督与评估借助外部力量,如监管部门、客户等的反馈,进一步完善体系,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

结语

环境监测及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守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防线。从样品采集到数据报告,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紧密相连、不可或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持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升相关技术与方法。通过严格的质量把控,获取准确、可靠的环境数据,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坚实依据。未来,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优化质量控制工作,为推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俊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和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11):138-139.

[2]叶军.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相应思考[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05):313-315.

[3]杨成敏,姚楠.探究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其质量控制方法分析[J].区域治理,2019,000(005):62-62.

[4]柘元蒙.环境检测机构实验室的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及结果评价[J].环境科学导刊,2019,38(03):89-95.

[5]毛常东.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措施[J].区域治理,2023,49(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