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

作者

李娜

正安县第十一中学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模式转型。本文从实践层面出发,结合教育理论与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探索可持续、可操作的优化策略,推动合作学习从“表面合作”走向“深度协同”。

一、当前初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虽广泛应用,但实际成效不佳。首先,分组随意,未考虑学生差异,组内角色不明、互补性差,影响合作质量;其次,任务设计缺乏挑战性,仅停留在表层讨论,难以激发深度思维;第三,成员参与不均,“强者主导、弱者依附”现象普遍,形成“依赖型合作”;第四,教师指导不到位,或放手过多导致失控,或干预过多限制学生自主;第五,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个体贡献与过程表现,缺乏激励作用。小组合作学习需科学设计、有效管理与多元评价,才能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策略与实施路径

提升初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应从科学构建小组结构入手。分组应遵循“异质同质结合、动态与稳定并重”原则,综合考虑学生能力、性格与社交特征,并明确组内角色分工,防止“闲散成员”出现。在结构稳定基础上,合作任务应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围绕课程目标设定完整学习流程,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与认知碰撞。教师应转变为引导者与支持者,设定合作规则、观察指导、调节互动,营造积极合作氛围。教学后引导学生通过日志、自评等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增强合作意识与改进能力。评价方面,构建“过程 + 结果、集体 + 个体”相结合的多元体系,融合教师评、互评与自评,强化导向与激励功能。系统推进以上策略,可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社会性成长。

三、教师专业发展对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其教学理念、实施能力与管理智慧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当前不少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理念模糊、操作不熟、信心不足等问题,部分教师将合作学习等同于“让学生自由讨论”,忽视了对小组活动的设计、组织与评估,缺乏系统的策略支持。因此,提升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专业能力是推动其有效开展的关键支撑。首先应加强教师培训与教学研修,围绕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结构设计、任务构建、过程引导与评价方法等内容,组织专题研讨与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掌握科学实施的理念与技能。其次应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课堂观摩、教学反思、同伴互评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实践交流与经验共享,提升教师对课堂中合作学习动态调控能力。再次,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将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实践探索与成果形成课题研究与教学成果,推动教学行为向教育智慧转化。最后,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资源与制度支持,如设立合作教学示范班、构建合作学习资源库、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合作教学成效等,为教师的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在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从教学形式转向教育理念,从局部尝试迈向整体提升,实现初中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四、班级文化建设对合作学习氛围的支撑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更深层地依赖于班级整体文化氛围的支撑。一个尊重差异、鼓励表达、包容失败、倡导共赢的班级文化,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土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注重构建“合作优先、共同进步”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念与集体意识。通过组织班级合作挑战活动、主题班会、德育课程等形式,使学生在集体实践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成就感,增强合作意识与责任担当。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人际沟通能力,通过情绪管理、冲突调解与沟通技巧的训练,提升学生在合作中的社交能力与关系处理能力,减少因误解、排斥与情绪失控带来的合作障碍。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应关注学生的平等参与与个体尊重,鼓励学生倾听他人意见、表达真实想法,消除学生在合作中“害怕出错”“不敢表达”等心理负担,营造安全、信任、开放的班级氛围。学校层面也应通过构建合作文化导向的班规体系、表彰机制与激励措施,为合作学习营造积极的制度环境与舆论氛围,从而让合作意识与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模式与认知习惯,使合作学习成为班级教学与日常活动的常态与共识。

五、合作学习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深度融合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向。小组合作学习以其独有的互动性、探究性与实践性,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有效载体。在学科教学中,应将合作学习作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将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价值引导相结合。例如,在语文学科中通过“角色扮演 + 文本重构”方式训练语言表达与文化理解,在数学中通过“问题建模 + 方案评估”培养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科学中通过“实验探究 + 团队汇报”发展探究精神与科学素养。跨学科教学中,更应以合作学习为平台,组织学生围绕真实情境问题展开项目式学习,如环保设计、校园改造、社区调研等,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与社会参与能力。此外,还应将信息技术与合作学习深度融合,如利用数字平台进行组间资源共享、在线协作、学习反馈等,拓宽合作学习的时空边界,增强学习的开放性与智能化水平。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知识理解、能力发展、态度塑造与人格形成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合作学习从教学手段转化为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发展的“双提升”。

结论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初中班级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与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松散、任务浅表、角色模糊、过程失控与评价失衡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小组构建、任务设计、过程管理、教师引导、评价优化等方面提出系统化提升策略。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不仅需教学策略的优化,更依赖教师专业成长、班级文化建设与学校制度支持的多维联动。未来应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背景下,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向深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方向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教师教学改进的有效工具和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支点,全面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冬. 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研究[J].考试周刊 ,2024,(48):44-46.

[2] 纪平英 .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32):134-136.

[3] 傅晓研 .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析 [J]. 小学科学 ,2024,(2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