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

作者

陈月清

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 214101

一、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下,信息技术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素养。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意在激发学生热情,让他们掌握基础技能,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模仿为主,学生学习被动,兴趣和创造力难以发挥,综合能力提升受限。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围绕真实项目主动探索、协作交流,能积累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将其融入教学,可改善传统弊端,营造趣味挑战兼具的氛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其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二、项目式学习概述

(一)项目式学习的定义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学习模式,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里,通过主动探索、协作实践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导项目各环节,从选题、规划到执行、评价,皆积极参与,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增强综合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特征

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引导与支持,改变传统知识灌输模式。②真实世界的联系:项目关联现实问题或情境,让学生明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跨学科性:项目常涉及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④长期探究与迭代性:项目完成需时较长,学生能深入探究、反思,不断优化成果,锻炼坚持精神与创新能力。⑤成果导向性:项目最终产出明确成果,如报告、作品等。学生通过展示成果、接收反馈,完善知识与技能,提升表达能力与自信。

(三)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项目式学习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并非由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协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在真实情境面对问题,自主探索、协作交流,主动构建知识理解,契合建构主义观点。同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为其提供支撑,项目式学习给予学生略高于现有水平的任务,在教师与同伴帮助下,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能力进阶。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策略

(一)项目设计

①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项目设计紧扣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囊括核心知识与技能。同时,充分考量学生年龄、兴趣及知识水平,确保项目兼具挑战性与可接受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可开展“我的电子相册制作”项目,侧重培养图片处理软件基本操作能力;高年级学生则进行“校园网站建设”项目,锻炼网页设计、图文编辑等多方面能力。②突出真实性与趣味性:项目融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为学校运动会制作宣传海报”项目,学生既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又能为学校活动出力。此外,增添游戏、故事等趣味元素,提升项目吸引力。③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项目伊始,教师向学生阐明目标与具体任务,目标要具体、可衡量,任务要有操作性与层次感。如“校园网站建设”项目,目标设定为“设计制作内容丰富、界面美观、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站”,任务细化为网站规划、页面设计等多个子任务。

(二)分组合作

①科学分组:教师依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每组4-6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例如,先测试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分高、中、低层次,再从各层次抽取学生组建小组。②明确分工:小组组建后,学生依自身特长与兴趣分工,常见角色有组长、记录员等。明确职责,提升学生参与度与责任感。如“为学校运动会制作宣传海报”项目,绘画能手负责创意设计,文字高手撰写文案,软件熟手制作海报,其他学生协助收集素材。③培养合作能力:项目实施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提升学生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如定期开展小组汇报,组织合作游戏,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三)过程指导

①提供资源支持:教师为学生提供教材、网络资料等丰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如“校园网站建设”项目,教师推荐网页设计教程、素材网站,提供软件下载链接与教程。②适时引导与答疑:教师密切关注项目进展,学生遇技术难题或思路偏差时,及时演示、个别指导或引导调整方向。如学生制作电子相册对图片特效不满意,教师现场演示常用特效制作方法。③鼓励创新与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基础上创新拓展,对新颖想法给予支持,引导学生实践完善。如“为学校运动会制作宣传海报”项目,学生提出制作动态海报,教师鼓励其自主尝试,最终学生成功掌握新技能。

(四)成果评价

①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成果,学生自评反思表现,互评促进相互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如“校园网站建设”项目,教师依网站设计规范等指标打分,学生从多方面自评、互评。②多维度评价内容:评价涵盖项目成果与学习过程。成果评价关注作品质量、创新性等,过程评价考察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等。如“为学校运动会制作宣传海报”项目,从海报设计、学生参与等多维度评价。③及时反馈与激励:评价后,教师及时反馈结果,肯定鼓励学生,指出问题与改进方向,表彰优秀学生与小组。如通过课堂展示、班级群表扬等激励学生,以具体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此次教学实践在某校小学五年级信息科技课堂开展,课程内容为“演示文稿制作”。传统教学中学生兴趣低,对演示文稿制作理解浅显。为改变现状,引入项目式学习,设计“我的家乡宣传演示文稿制作”项目,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演示文稿制作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项目实施过程

①项目导入:教师播放各地风光视频,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引出项目。展示优秀演示文稿案例,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②分组合作: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组,每组5人。小组内成员依特长分工。③项目实施:各小组围绕主题收集资料,文案撰写员撰写文案,素材收集员挑选素材,演示文稿制作员整合制作。小组成员不断讨论修改,教师适时指导。④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成果,介绍制作思路。采用多元化评价,教师、学生分别评价,教师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教学效果

通过此次项目式学习,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演示文稿制作能力大幅提升,多数学生能制作出优质作品。学生综合素养得以培养,沟通、协作等能力增强,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也进一步加深。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项目式学习应用于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成效显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综合素养,还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与方法的转变,使其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个性化需求。不过,实践中存在项目设计难度把控、教师指导能力提升等问题。未来需从优化项目设计、强化教师培训、开展跨学科学习、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推动项目式学习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广泛、深入应用,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韵琳,许程宇.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探索--以项目式学习设计为例[J].家长,2024,(30):131-133.

[2]苏雪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4,(09):54-56.

[3]倪晓露.项目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2024,(0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