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赋能策略研究
白娟 马海龙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泉源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引言:在“互联网+”背景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心理赋能策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德育方式往往侧重于面对面的说教和单一的课堂教育,因此,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实现心理赋能,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心理赋能内容
1、筛选优质网络心理教育素材
为确保心理教育素材契合教学要求,班主任得掌握一套筛选标准及方法。就筛选标准而言,其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得保证素材有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作支撑,以防误导学生;另一方面,内容的适切性也极为重要,素材需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以及认知水平相匹配;再者,内容的时效性不容忽视,应优先选取和当下社会热点、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借此增强其吸引力;此外,内容的多样性同样得顾及,要覆盖不同主题、多样形式以及各类媒介,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2、网络心理教育资源及其特点
就资源类型来讲,网络心理教育素材可以划分成如下几类:其一为视频类资源,如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以及励志短片等等,这类资源有着直观且生动的特点,比较容易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二是图文类资源,这里面涵盖了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文章、心理测试问卷之类的内容,这类资源方便学生自行去阅读以及展开学习;其三属于互动类资源,例如在线心理咨询平台、心理游戏等等,这类资源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其四为综合类资源,例如心理教育专题网站、在线课程等等,这类资源所包含的内容颇为丰富,适宜开展系统性的学习。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筛选出优质的网络心理教育素材,已然成为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时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班主任凭借着科学合理的筛选标准,再结合多样化的资源类型,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融入方式,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德育工作质量,也能让德育工作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进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结合热点网络话题开展德育
热点话题常常源自社会事件、网络舆论或者学生群体里的流行现象,这些话题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所关注的焦点所在,另一方面还蕴含着颇为丰富的心理因素以及德育方面的价值。班主任要是能够捕捉并分析这些话题的话,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去看待各类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道德认知水平。
班主任若要成功捕捉热点网络话题,那就得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出色的信息筛选能力。在近些年中,像网络暴力、校园欺凌以及生命意义之类的话题,常常会在学生们之间讨论。班主任能够凭借社交媒体、班级群聊又或是在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去探寻到这些话题所留下的相关线索。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工作。以‘网络暴力’为例,在某个班级里,有学生在社交媒体上针对一则有关网络暴力的新闻事件展开了热烈讨论,而班主任及时地察觉到了这一情况,并且迅速介入其中,还精心组织了一场专门探讨网络道德的讨论会,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网络暴力。
将热点网络话题同德育工作相结合来开展相关工作,这样做的话,一方面能够把学生的兴趣给激发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方面起到有效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去捕捉一些热点话题,对其背后存在的心理因素加以分析,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讨论形式,以此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对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培养,进而达成心理赋能这样的一个目标。
三、借助网络平台,创新心理赋能方式
1、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互动沟通
如今,QQ、微信等互动平台成为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它有即时性和开放性的特性,它们可以助力班主任突破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条件,进而和学生构建起更为紧密的关联。某所小学的班主任,通过搭建起班级的微信群,经常性在群里和学生互动,95%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有效地舒缓了学生内心的学习焦虑情绪。这种能够即时展开互动的活动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班会,明显更具备灵活性的优势,而且还能够随时去捕捉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动态变化情况。
班主任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所具备的多样化功能,实现对学生的心理赋能。借助朋友圈、QQ空间之类的诸多渠道,班主任得以去观察学生们日常的各种动态,进而可以较为及时地察觉出潜在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大概有68%的学生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而这无疑就为班主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一个观察途径。比如有某一位班主任在发现一名学生于QQ空间发布了消极的言论之后,马上就通过私聊的方式对其展开疏导,最终成功地预防了心理危机的出现。像这样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关怀方式能够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着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来自老师的支持。
2、班主任要注意社交媒体的运用技巧
在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时,班主任维持适度的线上存在状态极为关键。因为要是过于活跃的话,极有可能会使学生感受到压力,而要是完全处于隐身状态呢,又很可能会错过与学生沟通的契机。经实践充分证实,维持适度的线上存在状态,班级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能够得到提升。
3、开展线上心理辅导课程
以某市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2022年开启了线上心理辅导项目,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心理测评的优良率便从68%提高到了86%,这证实了线上课程所具有的实际成效。其课程设计是依照这样的流程来开展的:先是凭借问卷星平台发放《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表》,这份调查表涉及全校500名学生,通过它能够精准地识别出人际交往方面(占比达到32%)、学业压力方面(占比41%)以及情绪管理方面(占比27%)这三大主要需求;随后把课程划分成诸如“情绪调适工作坊”“人际交往训练营”等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设置了4至6个呈递进式的课时,例如,在“网络欺凌应对”这个专题当中,融入了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如此一来,使得87%的参与者都学会了怎样正确地去处理网络冲突。
四、提升班主任互联网应用与心理赋能能力
1、加强相关技能培训
调查结果表明,大概65%的班主任对互联网工具的运用仅仅局限于基础教学和社交软件。由此可见,强化相关技能方面的培训已然成为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一项关键之举。
以某市为例,其试点开展了“班主任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借助学分制管理的方式来切实保障培训所能够达成的效果,参与该计划的比率达到了92%。与此同时,学校还引入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把互联网德育所取得的成果归入到教师绩效考核当中。经过一年的实践,95%的班主任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至少3种互联网工具来开展德育相关的工作,并且班级在心理问题方面的干预效率也提升了40%之多。
五、结论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时,其心理赋能策略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要充分挖掘互联网资源,以此来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要着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得进一步加强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工作;还可借助互联网去创设贴合德育需求的情境;并且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达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而这些策略,对于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际所达成的效果是有帮助的,也能够推动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吴瑕,闫芳.“互联网+”背景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
[2]吴秀芹,李文超.中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有效激励策略[J].家长,2022.
[3]赵林静,张鹏.浅析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