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住院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护理效果

作者

梁洋洋

邯郸市第一医院 056000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最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类型,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率减慢、血管张力降低,进而引起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住院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药物影响、卧床制动及心理应激等多种因素叠加,成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高发人群。此类事件不仅增加患者跌倒、外伤等继发性伤害的风险,还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加重医疗负担,并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住院安全感与满意度[1]。本文旨在探讨针对住院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护理策略及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24 年 4 月 ~2025 年 3 月收治的 200 例住院患者,对照组 100 例(男 52 女 48),年龄 37~82(48.33±7.21) 岁;观察组 100 例(男 55 女 45),年龄 34~85(48.35±7.53) 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住院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按医嘱完成治疗与护理操作;提供基础健康指导,如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保持病房环境安全,如地面干燥、物品摆放有序,预防跌倒。

1.2.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护理。(1)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入院时采用晕厥风险评估量表(如 SFS 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识别高危人群;建立晕厥风险标识,纳入交接班重点内容,提高护理人员警惕性。(2)个体化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诱因、先兆症状及应对方法;发放图文宣教资料,强化记忆。(3)体位与活动管理: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遵循“三部曲”:卧位坐起前静坐 1 分钟,坐起后站立前静立 1 分钟,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诱发晕厥;鼓励卧床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预防长时间制动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对高危患者下床活动时安排专人陪护。(4)环境:优化病房环境,确保卫生间、洗漱间配备扶手、防滑垫,夜间开启地灯。(5)发作期应急处理与记录:一旦出现晕厥先兆或发生晕厥,立即协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发作时间、诱因、症状持续时间及处理过程,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1.3 疗效观察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血管迷走向晕厥的例数和外伤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行 x2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行 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外伤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晕厥的例数和外伤例数比较 [n(%)]

3 讨论

尽管血管迷走性晕厥多为良性过程,但其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对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实施科学、系统、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晕厥发作、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晕厥的次数和发生外伤的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P<0.05 )。究其原因在于,通过早期风险评估和预警管理,针对性护理能够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前瞻性防范措施,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个体化健康教育则显著增强了患者对晕厥先兆症状的识别能力和自我应对意识,使其在出现前驱症状时能及时采取保护性体位,避免意识丧失的发生或减轻发作程度 [2]。此外,科学的体位管理通过指导患者遵循“卧—坐—立”三部曲,即在变换体位时缓慢进行并适当停留,有效减少了因体位骤变引发的血流动力学波动,预防脑灌注不足。同时,优化安全环境,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保持通道通畅、夜间开启地灯等,显著降低了患者跌倒和外伤风险,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安心的住院环境[3]。

综上所述,为住院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干预,显著降低了血管迷走性 晕厥事件的发生频率及由此导致的外伤风险。

参考文献

[1] 沙子墨 , 施姣姣 , 顾凯 , 等 . 血管迷走性晕厥单中心 294 例结果分析 [J].中国循环杂志 ,2021,36(1):48-52.

[2] 刘文玲 . 中国晕厥中心建设专家建议 [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34(1):29-31.

[3] 杨蓉 , 刘中梅 . 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探讨 [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9,40(4):579-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