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内在逻辑分析
尹静静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正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经济波动常态化、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等多重挑战,乡村治理体系亟需从传统经验型模式向智慧韧性型模式跨越。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构建“组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维分析框架,系统解构乡村韧性治理的内在逻辑,并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提升乡村抗风险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赋能通过重塑治理结构、激活产业动能、增强社会联结、传承文化根脉、守护生态基底五个路径,形成“技术嵌入-系统调适-韧性提升”的动态演进逻辑,为破解乡村治理中的“脆弱性陷阱”提供了创新范式。
关键词:数字赋能 乡村韧性治理 协同治理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不断攀升,世界正逐渐成为一个风险错综复杂、相互关联且难以预测的社会[1]。在乡村场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乡村治理的改革和提升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层面,越来越突出。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加剧、人口流失、产业衰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韧性恢复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升乡村地区的治理能力,增强乡村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乡村韧性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也为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赋能乡村韧性治理,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乡村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包括灾后重建、资源调度、环境监控等方面。然而,乡村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技术的普及率较低、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效果。
基于以上挑战,党和国家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革,探索乡村治理数字化模式以适应数字时代乡村发展需求。习近平强调:“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2]”“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3];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4]。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报告明确了乡村治理未来的转型方向,即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用数字技术激活和赋能乡村治理资源,进而提升乡村在应对风险挑战时的韧性能力。
2 乡村韧性治理的维度解构
乡村韧性治理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工程,涵盖了组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方面。这些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乡村韧性治理的整体框架。以下将从组织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和生态韧性五个方面对乡村韧性治理的维度进行详细解构。
2.1 组织韧性是乡村韧性治理的有力保障
在乡村韧性治理中,组织韧性建设发挥着关键性支撑作用。这种韧性不仅包含应对外部冲击时的系统维护能力,更涉及治理机制自我优化的内生动力。具体实践中通过三个维度展开:其一激活基层自治活力,通过建立村民议事平台、组建乡建兴趣社群,推动管理权与决策权向基层下沉。涉及道路改造、垃圾分类等民生事项均通过协商民主程序形成解决方案。其二构建法治保障体系,通过制定环境保护实施细则、编制公共事务决策流程图,同步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点并培训乡村法治带头人,确保治理流程规范有序。其三推动德治文化浸润,将道德建设融入治理体系,如组建乡贤理事会开展家风家训传承,实施“文明家庭”积分制管理等创新实践。三治协同模式既能化解空心化、老龄化等治理难题,又能培育新型治理生态,最终实现治理模式从经验型向规范型的迭代升级。当前需要重点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人才梯队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领域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平台”的复合型管理架构,以制度创新持续增强治理系统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2.2 经济韧性是乡村韧性治理的发展动力
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韧性建设发挥着动力引擎作用,为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支撑。随着产业发展潜力的增长,生产活动经常会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并带动资本回流,形成人才与资金良性互促的振兴闭环。产业韧性建设需重点关注三大特征:一是风险缓冲效能,通过延长产业风险应对周期、拓宽风险承载阈值,提升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当风险消化效率提升时,其负面影响的持续时间将显著缩短,这正是经济活力增强的重要表征;二是结构优化能力,推进特色农业与文旅、电商等新兴业态的有机嫁接,形成“接二连三”的产业增值链条;三是风险分散机制,既要在宏观层面构建“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系,也要在微观层面引导农户拓展土地流转收益、技能服务收入、资产入股分红等多元增收渠道。
2.3社会韧性是乡村韧性治理的稳定支柱
在乡村韧性治理中,社会韧性是维护治理稳定的关键支柱。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社会韧性能起到“黏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能在系统受到冲击时,激励农民积极开展自助和互助,提升自治能力,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5]。首先,乡村的社会多元化和创新精神对于乡村韧性治理至关重要。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引入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专业人才等,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建设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社会治理结构,增强乡村应对社会变迁和危机的能力,从而提升乡村治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注重社会公平与包容为乡村韧性治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老年人、儿童、弱势群体等的关怀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最后,加强社区凝聚力。通过推动乡村居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强化乡村社会的信任与认同感。定期组织社区活动、志愿服务和文化交流,促进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结,为集体行动提供社会支持。社会韧性的增强不仅能够稳固乡村的社会结构,还能为乡村韧性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乡村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协同发展。
2.4 文化韧性是乡村韧性治理的意识纽带
在乡村韧性治理中,文化传承的持久性发挥着价值凝聚作用。乡村文化包括了传统风俗、价值观念、乡风民情等,它承载着乡村社会的精神力量,并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提供了持久的凝聚力和应对能力。文化韧性不仅关乎对乡村传统的保护,也在于其对乡村社会适应变化、创新发展的能力。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往往是乡村能够抵御贫困、自然灾害或社会变革等外部挑战的关键所在。首先,乡村文化为乡村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根基和精神力量。在面对经济压力或社会变动时,乡村文化能够引导村民保持团结互助的态度,激发乡村的共同体意识,帮助他们在困境中找回希望和动力。其次,文化韧性对于提升乡村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强化乡村的文化认同感,乡村能够更好地吸纳外来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推动自身的转型与发展。最后,乡村文化的韧性也体现在其对现代化进程的适应性上。文化的变革往往需要时间,但乡村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并行,能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有独特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韧性治理中,文化韧性作为精神纽带,将帮助乡村更好地应对外部变化与内部转型,形成内外合力、和谐发展的局面。
2.5 生态韧性是乡村韧性治理的基础前提
在乡村韧性治理中,生态治理效能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生态环境的韧性不仅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更强调如何通过有效的生态管理提升乡村在面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及资源压力时的适应能力与恢复能力。乡村的生态韧性不仅决定着乡村环境的质量,还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计与福祉。在乡村韧性治理过程中,增强生态韧性是提高整体韧性的关键之一。首先,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存在客观阈值,但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可显著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当前部分乡村振兴重点区域正面临“生态脆弱-民生困局”的叠加压力: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过度开发和资源的过度利用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压力。相对而言,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将为乡村提供更强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某些地区由于生态保护的限制,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变得受限,这一方面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后,乡村的韧性治理必须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借助科技手段,推动精准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通过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韧性,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外部冲击,也能为乡村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3 数字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作用逻辑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乡村韧性治理提供了新的动力与可能。乡村的韧性治理不仅仅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是对长期挑战的适应性和自我恢复力。具体而言,乡村的韧性可从组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个维度进行分析,而数字赋能则通过在这些维度上实现信息流动、决策优化和资源高效配置,提升乡村整体治理的抗风险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数字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数字赋能组织韧性:敏捷治理与协同决策
乡村的组织韧性是指乡村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变化时,通过有效的组织调整与资源重组,迅速恢复和维持稳定的能力。一方面,组织韧性的增强依赖于基层党组织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以及组织纪律性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需要持续提升其领导组织能力和管理效能,以不断提高应对乡村社会脆弱性的效率与水平。与此同时,经济合作组织、村民自治机构以及志愿者团体等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参与,对提升乡村治理的组织韧性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数字技术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与组织流程,使乡村在面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及社会变动时,能够迅速响应与有效协调。具体而言,数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能够促进乡村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形成更加灵活与高效的治理结构。在乡村治理的应急响应上,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和快速调配资源,可以有效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应对效率。
3.2数字赋能经济韧性:多元抗压与产业转型
经济韧性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体现了经济体在遭遇外部冲击时所展现的稳定性,确保系统及其成员能够持续发展,并且能够跃升至一个新的稳定状态。经济韧性涵盖了抵御力、复原力、重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动态演变且不断调整的过程。具有高度韧性的经济系统不仅能够预见危机、抵御危机,同时也是推动转型与升级的创新源泉。换句话说,经济韧性不仅仅是关于抵御冲击和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它还涉及到转型和升级,以及致力于开发新的经济形态的能力。经济韧性的水平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决定,每个因素对经济韧性的贡献各不相同,其中产业结构的影响尤为突出。如果一个经济体的韧性较低,则表明需要通过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来建立新的机制,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乡村可以实现精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产业链优化,有效减轻气候变化、价格波动等外部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3.3数字赋能社会韧性:再组织化与集体行动
乡村社会韧性的核心内涵涵盖基层民众的协同网络、信任纽带与公共福祉感知等层面,这种社会抗逆特质体现为在遭遇外部不确定性冲击时维持系统动态稳定的能力。其本质在于强化多元主体间的联动机制与协作效能,具体表现为:当面临突发性风险干扰时,既能有效缓冲与消解负面影响的传导效应,又可实现受损社会功能的快速重构以保障乡村秩序持续运转。更深层次表现为通过内生性创新学习、制度重构与体系升级的复合作用,驱动社会系统实现超越性演进的适应机制,最终形成针对多维风险源的精准响应体系。数字技术通过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互动,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互助精神。数字平台的建立使得乡村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社会服务、参与决策、表达诉求,从而加强了基层治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推动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提高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率,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提升乡村社会的稳定性和韧性。例如,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和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在面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迅速响应并保障乡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增强社会整体的适应能力。
3.4数字赋能文化韧性:传统活化与价值重塑
文化韧性是指乡村文化在面临全球化冲击、外部价值观输入及内部文化变迁时的保存、传承与创新能力。文化韧性的理论框架可解构为四个核心维度:从历时性视角看,文化演进轨迹具有贯穿代际的延续性与迭代性特征,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差异化形态表征;在适应性层面,能够对异质文化渗透形成动态调适与价值自洽机制;就创新性而言,当遭遇外部文化要素扰动时,能够通过要素重构形成创新性稳态范式;在治理维度,着力建构基层驱动的自主治理架构,以此形成可持续的内生性运行体系。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可以得到更好的记录、展示和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与此同时,数字化平台还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与融合,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参与文化创意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增强乡村文化的适应性和活力。
3.5数字赋能生态韧性:风险预警与动态调整
生态韧性是指乡村在面临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生态压力时,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数字技术在提升乡村生态韧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乡村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变化、预测灾害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智能化灌溉、精准施肥和病虫害监控等技术,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数字化的环境监测系统还能够及时发现生态问题,促进乡村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等外部挑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字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内在逻辑,是通过数字技术在组织、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五个维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提升乡村应对各类挑战的整体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增强乡村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技术普及应用,乡村治理的韧性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0
[2]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7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EB/OL].(2025-02-23)[2025-03-04].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htm
[5] 陈霄,李胜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韧性治理:机制与路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3):116~126
[6] 李艳营,叶继红.乡村韧性治理的三重维度:权力、制度、技术——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分析[J].湖湘论坛,2022,35(06):75-85
[7] 武廷会,赵守飞.“软硬兼施”:村规民约在危机情境中的韧性治理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5):607-615
[8] 易承志,黄子琪.风险情境下城市韧性治理的逻辑与进路——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J].理论探讨,2023,(01):78-86
[9] 赵鹏霞,朱伟,王亚飞.韧性社区评估框架与应急体制机制设计及在雄安新区的构建路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07):12-17
[10] 陈闻鹤,常志朋,周涵婷,等.重大疫情下社区韧性治理能力深度迁移学习评价方法[J/OL].中国管理科学,1-13[2025-03-02]
[11] 刘彦平.城市韧性系统发展测度——基于中国288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93-100
[12] 王世福,张晓阳,邓昭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公共空间的韧性应对[J].科技导报,2021,39(05):36-46
[13] 谭英俊,蒙晓霜.韧性治理: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思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3,25(03):46-55
[14] 石育中,王俊,王子侨,等.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281-1293
[15] 汪辉,徐蕴雪,卢思琪,等.恢复力、弹性或韧性?——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Resilience”一词翻译之辨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4):29-39
[16] 李玉恒,阎佳玉,刘彦随.基于乡村弹性的乡村振兴理论认知与路径研究[J].地理学报,2019,74(10):2001-2010
作者简介:尹静静(1996.11——),女,汉族,河南洛阳籍,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体制与公共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