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导向”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改革研究

作者

王燕菲

郑州科技学院

202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1]2024 年 9 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这充分说明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纷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社会变革更加复杂,各种思潮、各种观念碰撞交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民办高校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探索符合民办高校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种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的问题教学范式,“问题导向”视域下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和发挥这一教学范式的作用和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要正面回应和突破的难题。问题意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现路径探索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

一、“问题导向”视域下“五结合”教学理念

(一)“灌输”与“启发”相结合

强制灌输的教学方法缺乏对教育教学的科学认识,未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成长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和发展要求,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背离了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原则和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要求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二)“外引”与“内生”相结合

“外引”就是外部的灌输和引导,“内生”就是内部的生成和内化。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现,学生的内生动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内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具体来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需求、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情感及其他心理因素,坚持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感性”指的是人们对事物外在表现及形态的感知能力,“理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思维把握与理解的能力,两者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辩证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知识性教学与思想性教学过程的统一,通过系统化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把知识传授转化为思想教育,转化为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素质的提升。

(四)“理论”与“素质”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能力发展。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与传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主体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学习是基本途径和手段,而学生思想素质及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则是更为根本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从“理论”学习本身向主体“素质”和能力的转化,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

(五)“知识”与“智慧”相结合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积极借鉴“转识成智”的教育发展思想,努力实现从“知识型”思想教育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型”思想教育提升和发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知、情、意、信、行”的角度,引导学生完整、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构建教学问题体系

首先,实现师生双方问题的衔接与融合。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将“真问题”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实现现实问题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将现实社会中重大问题相关的案例、素材等内容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问题体系之中,成为思政课课堂的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实现教材知识点问题化。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问题。通过教学主题、教学核心问题,形成由低到高、逻辑清晰的问题层级,通过问题的接续深化,实现教材与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有效融合。

(二)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

在构建思政课教学问题体系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进行筛选、提炼,找到具有普遍性、关键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延伸性、现实性等特点的有效教学问题,找出、找准师生关注、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真问题、小问题。将这类真问题、小问题有机融入教学,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起到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和桥梁的重要作用。

(三)积极回应重大现实问题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避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僵化和理论教学的空洞化,使得理论课教学更好地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增强思政课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问题引导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明晰教学重难点,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教学问题,用“小道理”来讲清本课程“大道理”。

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性环节是对教学问题的选择设计。一种是从教师主体出发,通常从社会需要(包括教材内容)的视角来选择和设计问题;另一种是从学生出发,通常从学生主体的视角来选择和设计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必须紧密结合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问题,将典型案例、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社会热点焦点等有机结合,抓准真问题、小问题,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才能起到引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

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运用重在“引导”,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激发,使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场域之中,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来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索,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氛围。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表明,每当教师在课堂上比较明确地提出相关的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加地集中,思维也更加地活跃和深入。

(二)问题启发式教学

问题启发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教学方法的组合模式。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于各种教学方法之中,与其他的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就形成了各种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启发、材料启发、对比启发、直观启发等。

启发式的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启发诱导学生的思想,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各种手段,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愉快,进入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既能理解知识又能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状态,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才能有效地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教育引导学生。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使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结论。实践探索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这种思政课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养形成尤其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思政课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必须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并且通常要选择重大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要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更要围绕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基本原理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来进行引导和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和原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