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生产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
马晓哲
四川越盛油气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长庆钻井项目 甘肃省庆阳市 745000
引言:井下作业是指在油井内部进行钻井、完井、修井、增产改造等复杂工艺流程的各种技术操作活动,近年来虽然钻井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井下作业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暴露出现有安全管理体系在责任落实、监管执行、风险防控、技术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井下作业安全管理规律,探索事故预防的有效途径,对于保障钻井安全生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为钻井企业安全管理实践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一、构建层次化安全责任管理体系
当前井下作业安全管理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入手,通过设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在各个业务部门和作业单位配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形成覆盖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三级安全责任网络,确保每一个层级都有相应的安全职责定位和明确的责任边界,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避免出现责任空白和推诿扯皮现象[1]。责任落实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企业需要制定涵盖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程序等内容的全套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实施安全责任书签订制度和建立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将安全生产责任与员工的职业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待遇、评优评先资格等紧密关联,形成责任明确、奖惩分明、激励约束并重的管理格局,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深刻认识到安全责任的重要性和违反安全规定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履行安全职责。
二、建立多层次安全监管执行机制
钻井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构建,监管部门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包含视频监控、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等功能的综合监管平台,对井下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位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通过设置预警阈值和建立自动报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安全隐患,同时建立分级分类的检查制度,根据不同作业类型的风险特点和安全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检查频次、检查内容和检查标准,确保监管工作既有针对性又有全面性,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和薄弱环节;监管执法效果的提升需要通过强化执法手段和完善处罚机制来实现,监管部门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原则,对发现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查处,通过建立违法行为记录档案和实施信用评价制度,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和个人采取更加严厉的惩戒措施,此外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员工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安全监督工作,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化监管格局,不断提升安全监管工作的威慑力和影响力[2]。
三、构建智能化安全风险预警防控体系
智能化技术在井下作业风险预警中的应用正在成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需要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在井下作业现场布设各类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包括气体浓度、温度压力、设备振动、人员位置等关键安全参数,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模式识别,建立能够准确预测安全风险发展趋势和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的智能化系统[3];风险管控机制的完善应当注重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理念,企业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井下作业涉及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和科学评估,根据风险等级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通过实施重大风险源清单管理制度和建立风险管控责任体系,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相应的管控措施和责任人员。
四、强化技术装备升级与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升级是保障井下作业安全的物质基础,企业应当制定设备更新改造的中长期规划,优先选用具有先进安全防护功能和智能监控能力的设备设施,特别是对于防爆电气设备、气体检测设备、通风排水设备等关键安全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选型配置,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和维护保养记录,实施预防性维护和状态检修相结合的设备管理模式,通过引入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和实施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各类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同时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探索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升设备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水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企业需要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安全风险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训项目,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安全操作能力。
结束语:
通过对井下作业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责任机制、监管执行、风险预警、技术保障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当前提出的四项关键策略为钻井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和优化完善,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井下作业安全管理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方向演进,下一步研究应当重点关注新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探索建立更加灵敏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探索,为推动我国钻井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庆顺.油田井下作业生产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2,(10):122-123.
[2]龙元波.试论加强油田井下作业安全环保管理意识的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01):19-20.
[3]暴天昊.油田井下作业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安全技术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06):30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