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裂带影响下揉皱板岩的劣化机理
赵兴宗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揉皱板岩则是一种具有复杂层理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岩石,在活动断裂带的影响下,其物理力学性质会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加剧了隧道工程的不稳定性。
研究活动断裂带影响作用下揉皱板岩的劣化机理,对于保障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和长期稳定运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工程安全角度来看,深入了解揉皱板岩在活动断裂带影响下的劣化过程和机制,能够为隧道支护设计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有效预防隧道塌方、变形等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从工程经济角度考虑,准确掌握揉皱板岩的劣化特性,可以避免因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过度支护或支护不足问题,从而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此外,对揉皱板岩劣化机理的研究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岩石力学理论,为解决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活动断裂带与揉皱板岩特性
2.1 活动断裂带形成
活动断裂带的形成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主要源于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构造活动,包括板块的碰撞、分离和滑移。在板块碰撞区域,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巨大的挤压力导致地壳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形成众多活动断裂带,像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带,它见证了两大板块长期碰撞的过程,是研究板块碰撞构造的关键区域。在板块分离处,如东非大裂谷,地幔物质上涌,使得地壳拉伸变薄,进而产生断裂,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断裂逐渐发展成活动断裂带,其演化与地幔物质的持续活动紧密相关。
2.2 揉皱板岩特性
2.2.1 板岩的基本特性
板岩是一种浅变质岩,主要由黏土质、砂粉质沉积岩或中酸性凝灰质岩石、沉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形成,属于区域变质作用的低级产物,其硬度适中,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一般抗压强度在几十到上百兆帕之间,但与其他坚硬岩石相比,其强度相对较低;弹性模量较小,受力时容易发生变形;泊松比较大,表现出较强的横向变形能力。
2.2.2 揉皱板岩的形成机制
揉皱板岩的形成主要是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板岩发生复杂的变形过程。在构造应力的长期作用下,板岩会发生褶皱变形,形成各种复杂的褶皱形态,如紧闭褶皱、开阔褶皱等。这些褶皱的轴面和枢纽方向与构造应力的方向密切相关,同时,板岩中还会产生大量的节理和裂隙,进一步破坏了板岩的完整性。在褶皱和节理裂隙的共同作用下,板岩呈现出揉皱的形态,形成揉皱板岩。在一些造山带地区,由于板块碰撞产生的强大构造应力,使得原本的板岩地层发生强烈变形,形成大面积的揉皱板岩。
2.2.3 揉皱板岩的结构特征与工程影响
揉皱板岩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其内部存在大量的褶皱和节理裂隙,这些褶皱大小不一,形态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板岩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节理裂隙在板岩中呈不同方向分布,将板岩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形成了破碎的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板岩中的矿物颗粒定向排列明显,片状矿物的定向排列进一步加剧了板岩的各向异性,使得板岩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力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
三、揉皱板岩劣化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设计
4.1.1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选取
本实验旨在深入研究活动断裂带影响作用下揉皱板岩的劣化机制,通过模拟活动断裂带的应力、地下水和地震等作用,分析揉皱板岩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揭示其微观结构损伤机制,为隧道工程中涉及揉皱板岩和活动断裂带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实验材料选取自某隧道工程现场,该隧道穿越多条活动断裂带,围岩主要为揉皱板岩。在现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揉皱板岩区域,采用金刚石锯片切割的方式,获取尺寸为 50mm 、
的长方体岩块作为原始样品。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共采集了 30 块原始样品。对采集的原始样品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明显存在裂缝、杂质过多或结构异常的样品,最终保留 25 块质地均匀、结构完整的揉皱板岩样品用于后续实验。
4.1.2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 RMT-150C 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该系统可满足对揉皱板岩进行各种力学加载实验的要求,有效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环境,模拟地震过程中的动力加载。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物理性质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揉皱板岩在活动断裂带作用下,物理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地下水浸泡作用下,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揉皱板岩的吸水率逐渐增大。在地震作用下,揉皱板岩的密度略有降低。
4.2.2 力学性质劣化
从力学性质劣化角度来看,应力作用下,揉皱板岩的抗压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趋势逐渐变缓。在单轴压缩条件下,平均抗压强度为 45MPa;当围压为 5MPa 时,抗压强度增加到62MPa;围压增加到 10MPa 时,抗压强度达到 75MPa。这表明围压对揉皱板岩的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围压能够限制板岩内部裂隙的扩展,从而提高其抗压能力。
地震波的高频振动使得板岩内部微裂隙迅速扩展和连通,破坏了板岩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导致力学性能下降。
4.3 劣化机制探讨
4.3.1 基于实验结果的劣化过程分析
基于实验结果,揉皱板岩在活动断裂带作用下的劣化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始阶段,在应力作用下,揉皱板岩内部产生微裂纹,但此时微裂纹数量较少,对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较小。在地下水作用下,少量地下水开始渗入板岩内部,引起部分黏土矿物的轻微膨胀和矿物颗粒之间联结力的微弱下降。
随着作用的持续,应力不断积累,微裂纹逐渐扩展和连通,形成更大的裂纹。地下水持续渗入,黏土矿物膨胀加剧,矿物颗粒之间的胶结物进一步被溶蚀,板岩的结构开始变得松散,强度逐渐降低。
在地震作用介入后,地震波的高频振动使得板岩内部已有的裂纹迅速扩展,形成复杂的裂纹网络。板岩的结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矿物颗粒之间的联结力大幅下降,导致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急剧劣化,最终失去承载能力。
4.3.2 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劣化的关联
揉皱板岩的微观结构变化与宏观性质劣化密切相关。微观结构中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是导致宏观力学性质劣化的关键因素。微裂纹的存在降低了板岩的有效承载面积,使得板岩在受力时更容易发生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其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着微裂纹的扩展和连通,板岩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弹性模量降低,变形能力增大。
地震作用对微观结构的破坏在宏观上表现为板岩的力学性能大幅下降。地震波引发的微裂纹快速扩展和矿物颗粒的错位、破碎,使得板岩的宏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显著降低,加速了板岩的劣化进程。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活动断裂带影响作用下揉皱板岩的劣化机理,在活动断裂带和揉皱板岩特性研究方面,明确了活动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分类及力学性质,深入探究了揉皱板岩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及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活动断裂带对揉皱板岩的作用方式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应力、地下水和地震作用对揉皱板岩的影响。应力作用下,断裂带附近应力集中明显且方向变化复杂,揉皱板岩在不同应力作用下力学响应各异,建立了能有效描述其应力 - 应变关系的本构模型。地下水与断裂带相互作用,对揉皱板岩产生物理化学作用,导致其强度劣化。地震作用加剧了断裂带活动,使揉皱板岩产生明显的动力响应和累积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