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档案管理:基于机器学习的档案自动分类与智能检索实践
李秀斌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廉政教育中心
一、引言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涵盖政务、企业、文化等多领域核心信息。据国家档案局数据,2023年全国各级档案馆数字化档案资源总量突破100 亿件,传统依赖人工标引、关键词匹配的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海量档案+多元需求”的矛盾。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这一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其中机器学习凭借数据驱动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实现档案“自动处理-智能服务”的关键载体。
当前,机器学习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集中于自动分类与智能检索两大场景:自动分类通过算法对档案内容、格式、主题等特征进行识别,替代人工完成类别划分;智能检索则突破传统关键词局限,基于语义关联实现档案资源的精准定位。二者的结合不仅能降低档案管理的人力成本,更能释放档案的信息价值,为政务决策、学术研究、公众服务提供高效支持。
二、机器学习在档案自动分类中的实践路径
档案自动分类的核心是让机器“理解”档案特征并匹配对应类别,其技术流程可分为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与优化三个阶段,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在分类精度与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数据预处理:档案数据的“清洗与规范”
档案数据具有格式多样(文本、图像、音频)、内容异构(手写批注、专业术语)的特点,需先通过预处理实现标准化。对于文本类档案(如公文、合同),需进行分词(采用结巴分词工具)、停用词去除(过滤“的”“与”等无意义词汇)、词性标注;对于图像类档案(如老照片、图纸),则通过OCR 技术将图像转化为可处理的文本数据,再进行统一格式转换与噪声去除。例如,某省档案馆在处理1950-1980 年纸质档案时,通过 OCR 识别+人工校对的方式,将数据准确率提升至 98.7% ,为后续分类奠定基础。
(二)特征提取:档案“身份标签”的提取
特征提取是连接档案数据与机器学习模型的桥梁,目的是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具有区分度的特征向量。在文本档案分类中,常用方法包括:
词袋模型(BoW):统计档案中词汇的出现频率,形成特征矩阵,适用于主题明确、词汇简单的档案(如行政通知);
TF-IDF:结合词汇在单份档案中的频率(TF)与在全部档案中的稀缺性(IDF),突出关键词汇(如“股权转让”“行政处罚”),更适合专业领域档案(如企业法务档案);
词嵌入(Word2Vec):将词汇转化为低维向量,捕捉词汇间语义关联(如“档案”与“卷宗”的向量距离较近),适用于内容复杂、语义丰富的档案(如历史文献)。
(三)模型训练与优化:分类效果的“核心保障”
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在档案分类中的表现存在差异,需根据档案类型选择适配模型并持续优化:
朴素贝叶斯模型:基于概率统计原理,计算档案属于某一类别的概率,优点是训练速度快、对小样本数据适应性强,适合海量通用档案(如政务公开文件)的初步分类,某市政府档案系统应用该模型后,分类效率较人工提升30 倍;
支持向量机(SVM):通过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实现类别划分,对高维数据(如多主题档案)的分类精度较高,在高校科研档案分类中,其准确率可达 92.3% ,显著高于传统人工分类的 85.1%: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通过构建树状分类规则实现分类,结果可解释性强,适合需要明确分类依据的场景(如司法档案),随机森林通过多棵决策树集成,能降低过拟合风险,在医疗档案分类中误差率可控制在 5%l% 。实际应用中,需通过交叉验证、参数调优、样本扩充(采用SMOTE 算法处理不平衡数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模型分类效果。
三、机器学习在档案智能检索中的实践创新
传统档案检索依赖“关键词精确匹配”,易出现“漏检”(如输入“档案管理”无法检索“卷宗管理”)与“误检”问题。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检索通过语义理解与用户需求挖掘,实现从“关键词匹配”到“语义关联”的升级。
(一)基于语义分析的检索模型
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模型:通过挖掘档案集中的潜在主题,建立“档案-主题-词汇”的关联,用户输入检索词后,系统先识别其所属主题,再返回该主题下的相关档案。例如,检索“企业资质”时,LDA 模型会关联“营业执照”“行业许可证”等主题相关档案,避免因关键词差异导致的漏检;
(二)用户需求的“精准画像”
机器学习可通过分析用户检索历史、点击行为、停留时间等数据,构建用户需求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检索服务。例如,政务人员检索“社保”时,系统优先返回“社保政策文件”“参保统计数据”;普通公众检索“社保”时,系统则优先返回“参保流程”“待遇查询指南”。某省档案馆应用该模式后,用户检索满意度从68%提升至 89%,平均检索时间从5 分钟缩短至1.2 分钟。
四、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机器学习在档案自动分类与智能检索中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数据质量、隐私安全、技术适配三大挑战,需针对性优化。
(一)现存挑战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老旧档案(如手写档案、模糊扫描件)经 OCR 识别后仍存在错字、漏字,导致特征提取误差,影响分类与检索精度;
隐私与安全风险:档案中包含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企业机密(如财务数据),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泄露风险,且模型决策的“黑箱性”可能导致敏感档案被违规检索;
技术适配性不足:现有机器学习模型多针对通用文本设计,对专业领域档案(如医学病历、工程图纸)的特征识别能力较弱,易出现分类偏差。
(二)优化方向
提升数据预处理精度:结合人工校对与深度学习OCR(如百度PaddleOCR),对老旧档案进行二次修正,同时建立档案数据质量评估标准,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强化隐私保护机制: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在不共享原始档案数据的前提下实现多机构模型联合训练,同时通过访问控制(如角色权限划分)、数据脱敏(如隐藏敏感字段),防范隐私泄露;
开发领域定制化模型:针对专业档案的特征(如医学档案中的疾病代码),构建领域语料库,对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微调(如基于 BERT 的领域预训练),提升模型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能力。
五、结论
机器学习为档案自动分类与智能检索提供了高效技术路径,通过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优化的全流程设计,可显著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实现档案资源的精准利用。尽管当前面临数据质量、隐私安全等挑战,但随着联邦学习、领域定制化模型等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将更加成熟。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机器学习+档案管理”的深度融合,构建集自动分类、智能检索、知识挖掘于一体的智慧档案管理体系,充分释放档案的信息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 年)[R]. 北京:国家档案局,2024.
[2] 张斌,李刚. 机器学习在档案自动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 档案学通讯,2022(3):89-95.
[3] 刘越男,王巧玲. 基于LDA 模型的档案智能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J]. 中国档案,2021(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