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高填方路基压实度均匀性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

李亚雷

渭南交投智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714000

摘要:高填方路基的压实度均匀性直接影响公路的长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分析高填方路基压实度的影响因素,探讨了传统与新型压实度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技术与数据融合模型的压实度均匀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高填方路基的压实度监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填方路基;压实度;均匀性;评价方法;多传感器技术

引言

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公路的质量和安全,而压实度均匀性作为评价路基质量的重要指标,对路基的抗变形能力和长期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填方路基的压实度均匀性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1. 公路高填方路基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1.土体性质

不同类型的土壤其物理特性差异较大,例如,粒径、塑性指数、含水率、密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土体的压实性。一般来说,细粒土(如粘土)在湿润状态下容易达到较高的压实度,但也容易发生压实不均匀的情况,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土壤含水率控制不当时。而粗粒土(如沙土)则较为容易压实,但其压实度往往难以达到高粘土的水平,且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压实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1.2.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对高填方路基的压实度均匀性影响深远。首先,填土的施工顺序和每层土的厚度直接决定了压实的均匀性。传统的高填方路基施工通常采用分层填土法,每一层填土的厚度应合理控制,以便通过机械压实达到理想的压实效果。如果每层填土过厚,可能会导致压实不充分,而过薄则会增加施工时间和成本,影响效率。此外,压实机械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压实设备(如振动压路机、静压压路机)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择合适的机械能有效提高压实效果和均匀性。最后,施工人员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不规范的操作容易造成局部区域压实不足或不均匀。

1.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高填方路基的压实度均匀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气温、湿度、降水量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土壤的含水率和密实度,进而影响其压实效果。例如,在雨季施工时,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土壤水分过多,从而导致压实度不足,甚至出现泥浆流动现象。相反,在高温干燥的天气下,土壤含水量下降,可能导致土壤表面干硬、压实不均匀。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土壤的湿度,便会出现不均匀的压实情况。

1.4.路基高度与填土层数的关系

路基高度与填土层数的关系是高填方路基压实度均匀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填土层数的增加,路基的整体高度逐步提升,每一层填土的压实效果会受到上一层土壤状态的影响。较高的路基通常需要更高的填土层数,这使得压实工作更加复杂,容易出现局部区域压实不均匀的现象。在较高的路基中,底层土的承载力和压实度影响上层土的压实效果,尤其是底层土壤可能因过度压实而变得更加坚硬,导致上层土的压实难度增加。

2. 常见的高填方路基压实度检测方法

2.1.新型检测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近年来许多新型压实度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填方路基的压实度监测中。其中,电磁波检测技术利用电磁波在不同土壤中的传播特性,通过测量电磁波反射来评估土体的压实度,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实时、无损、全覆盖的检测。激光扫描技术通过激光雷达扫描整个路基表面,获得精确的表面形态数据,从而间接推算出压实度的分布情况。超声波检测技术通过检测超声波在土体中的传播速度,评估土体的密实度和压实度。这些新型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压实度数据,尤其在大范围和复杂地形的路基中具有较大优势。

2.2.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比

在高填方路基压实度检测中,传统方法和新型技术各有其优势与局限性。传统方法(如取样法、标准击实法、核子密度法)优点在于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且能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适用于小规模、局部检测。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取样点有限、检测周期长、人工误差大等缺点,不适用于大范围、实时监测的需求。相比之下,新型检测技术(如电磁波、激光扫描、超声波等)能够实现实时、全覆盖的检测,提供高精度的数据,适用于大规模工程和复杂地形的路基压实度监测。这些技术的优点是高效、准确且具有无损检测能力,能够减少施工中的干扰。然而,新型技术的缺点在于设备成本较高、操作复杂性较大,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数据分析。

3. 压实度均匀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改进

3.1.基于传统方法的均匀性评价

基于传统方法的压实度均匀性评价主要依赖于对多个取样点的压实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些方法通常包括计算取样点之间的压实度差异、标准差或变异系数等指标,以判断压实度是否均匀分布。通过在路基不同位置和深度进行取样,分析土壤的湿密度和干密度,可以得出压实度的空间分布情况。传统方法的优点在于技术成熟、操作简单,能够为压实度均匀性的初步评价提供可靠的参考。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大规模工程中,取样点的数量有限,容易出现不具代表性的情况,且人工操作可能引入误差。

3.2.引入多传感器技术与数据融合模型

随着技术的进步,引入多传感器技术与数据融合模型成为压实度均匀性评价的新方向。通过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与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结合,能够实时、全面地监测路基的压实度情况。这些传感器能够同步采集土体的物理特性,如密度、湿度、温度等,提供更加细致的土体状态数据。通过数据融合模型,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能够提高评价的精度和准确性。例如,通过结合多个传感器的测量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机器学习算法等方式,可以消除单一传感器的误差和局限性,全面评估压实度的均匀性。

3.3.优化模型的构建

在多传感器技术和数据融合模型的基础上,优化模型的构建是提升压实度均匀性评价精度的关键。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场数据的分析,构建适应性强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和评估不同位置、不同土层的压实度分布。优化模型通常基于机器学习或统计分析方法,例如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回归分析等算法,通过训练模型对压实度数据进行预测。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土壤类型、施工工艺、环境因素等,以保证模型能够适应不同施工条件下的压实度均匀性评价。

3.4.实际应用中的模型优化与验证

在实际应用中,模型的优化与验证至关重要。虽然理论上构建的优化模型在实验数据中表现良好,但在实际施工现场,往往面临更多复杂的因素,如环境变化、施工工艺差异等。因此,模型的优化和验证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际数据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对比模型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微调。例如,优化算法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据量、改进数据处理方法,或者调整机器学习算法中的参数,使得模型在多变的现场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准确度。实际应用中的模型验证还包括现场试验,验证其对不同类型土壤、不同施工条件下的适应性。通过这些优化和验证过程,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压实度均匀性评价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具。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公路高填方路基压实度均匀性评价方法的现状与发展。从传统的压实度检测方法到新型的技术应用,再到数据融合与模型优化的研究,压实度均匀性评价方法逐渐向高精度、实时性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方法虽然在小范围和局部区域中应用成熟,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大规模工程中难以满足精确、全面的检测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家齐. 基于有限元法的高填方路基稳定性及加固控制措施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2024,9(15):141-143.

[2]罗士杰. 土石混填高填方路基压实工艺综合研究[D].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9. [3]曲志鹏. 公路高填方路基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J]. 现代交通与路桥建设,20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