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引领下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

作者

李洁

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流中,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的国有企业,既需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又需承担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作为党的优良传统,是国企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员工力量的“精神纽带”。两者虽分属不同工作体系,但在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及相应的实践路径上都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党建引领下构建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既能破解传统思政工作形式化、企业文化建设碎片化等痛点,又能通过双向赋能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为国企改革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党建引领下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1.1 价值导向的同源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追求

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均以“人”为核心对象,强调通过价值观塑造激发员工内生动力。思政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等方式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业文化则以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为载体,通过文化认同凝聚团队力量。两者均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具有价值导向的同源性。例如,中国石油集团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思政教育强化员工对“我为祖国献石油”使命的认同,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

1.2 目标功能的互补性是政治引领和市场驱动的协同

思政工作侧重于政治引领,通过强化党的领导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企业文化建设侧重于市场驱动,通过品牌塑造、创新氛围营造提升企业竞争力。两者功能互补,形成“政治定力 + 市场活力”的双重保障。国有企业通过思政工作强化员工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意识,同时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实现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3 实践路径的融合性是制度保障和文化浸润的协同

思政工作依赖制度体系保障实施,如“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企业文化建设依赖文化活动渗透,如节日庆典、团队建设等。两者可通过制度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刚性约束+柔性引导”的协同效应。在员工晋升考核中设置“政治素质”指标,同时通过“高铁工匠”评选、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强化文化认同,实现制度执行与文化落地的双向促进。

二、党建引领下构建互动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2.1 破解传统工作模式的“两张皮”困境

传统国企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常由不同部门主导,存在目标脱节、资源分散等问题。例如,能源集团思政部门侧重理论学习,企业文化部门侧重品牌宣传,导致员工对“党建 + 文化”的认知碎片化。党建引领下的互动机制可通过组织架构融合、制度协同等方式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

2.2 适应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随着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三项制度改革等对员工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钢铁集团在混改过程中,部分员工因身份变化产生思想波动,传统思政工作难以快速回应诉求。通过构建“党建+文化”互动机制,以“党员先锋岗”“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生产一线,有效稳定了员工队伍。

2.3 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思政工作是企业的“根与魂”。党建引领下的互动机制可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文化优势,通过文化认同增强员工归属感,通过思想引领激发创新活力,将文化理念与思政工作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高度契合,为国企提供了“党建 文化”赋能企业发展的借鉴范式。

三、党建引领下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互动机制的构建路径

3.1 组织架构融合,建立“一体化”领导体系

一是强化党委核心作用。将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明确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形成新时期党委领导,党政工团等组织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通过建立“党建 文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方向一致。二是优化部门职能配置。整合宣传部、工会、团委等部门资源,设立“党建文化融合办公室”,统筹策划思政活动与文化项目。通过部门重组,实现人员、经费、项目的集中管理。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支部为单元,将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任务分解至班组、车间,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载体推动落地,提升基层执行力。

3.2 制度体系协同,构建“标准化”保障机制

首先,完善制度顶层设计。探索制定《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与考核标准,将思政工作指标纳入对基层负责人的考核体系中,全面提升顶层设计的保障性。其次,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建立“党建 + 文化”专项督查组,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对执行不力的单位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确保思政学习与文化活动覆盖率。其次,创新制度激励机制。探索设立“党建文化创新奖”等奖项,对在互动机制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提高全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3.3 活动载体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第一,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挖掘企业历史中的红色资源,建设厂史馆、党建教育基地等实体阵地,通过“情景式”教学增强教育感染力,有效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企业文化体验深度融合。第二,数字化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尝试开发“党建 + 文化”APP、小程序等线上平台,通过短视频、H5 互动游戏等形式提升参与度。第三,主题活动强化价值认同。围绕企业重大战略、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如“创新发展大讨论”“岗位建功承诺”等,将思政要求转化为员工自觉行动。通过开展“文化融合”等活动,将文化培训、心得交流等促进员工互信,提升项目执行效率。

3.4 人才队伍共建,培育“复合型”专业力量

其一,加强政工干部培训。探索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政工干部必修课程,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其文化策划能力。其二,建立文化专员制度。在基层单位配备专职文化专员,负责思政活动组织与文化氛围营造,形成“政工干部+文化专员”的协同工作模式。其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示范岗”“文化传承人”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领带动全员参与,将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员工可学可做的具体行动。

五、结语

党建引领下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是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组织架构融合、制度体系协同、活动载体创新、人才队伍共建等路径,可实现思政工作政治引领力与企业文化凝聚力的双向增强。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互动机制从“形式融合”向“内涵融合”转变,从而为新时期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宝祥.新媒体环境下国企思政宣传与企业文化的创新融合[N].山西科技报,2025-05-19(A09).

[2]张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探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5,(02):122-124.

[3]白宝玲.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24,(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