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几何概念理解
祝玮蓬
山东省潍坊第十中学 261051
一、前言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传统教学模式普遍依赖于实物剪纸操作。然而,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教学效率较低,单个图形的轴对称性验证耗时通常超过3 分钟,而对复杂图形,如进行三角形分类探究的验证过程甚至需要15 分钟以上;其次,概念呈现具象化不足,对于“对称点动态关系”、“点到对称轴距离量化”等关键数学概念的动态演变与空间关系,传统手段难以直观、清晰地呈现,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针对上述问题,《轴对称的再认识》这一课中,整合数字化教学工具,致力于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以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瓶颈。
二、数字技术驱动的教学重构
(一)核心工具赋能概念可视化
1.虚拟对折替代实物剪纸操作。
采用动态虚拟折叠动画技术,模拟银行徽标及常见几何图形的对折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观察图形沿预设轴线折叠后的空间关系变化,从而有效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核心判定标准:对折后两侧图形完全重合,并准确识别其对称轴数量。
图形对称性验证耗时由传统手工操作的平均 3 分钟以上缩短至 20 秒以内,效率提升达 300% 以上。在验证"等边三角形具有三条对称轴"的数学特性时,学生通过该技术进行三次独立折叠验证,操作耗时由传统模式下的约5 分钟降至 1 分钟以内,验证过程的可视化与高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2.动态数据破解“轴对称”本质。
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参数化功能,构建“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核心定理的可视化验证机制。该技术实现两大突破性教学支持:
一是几何属性的实时动态演绎。系统实时响应图形顶点坐标的任意调整,同步呈现以下关键数据:对称点距离量化显示标注 A 点: 3 单位长度 , A'点: 3 单位长度,当所有对称点对满足距离相等条件时,图形自动呈现轴对称形态。
二是对称点距离值动态匹配。此过程将抽象的几何规则转化为可操作的参数化实验,学习者通过视觉反馈深刻理解“距离相等是轴对称关系的充要条件”这一数学本质,有效完成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推理的概念建构。
3.学习终端支持分层创作实践。
学习终端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差异化的创作支持。在“图形轴对称化转换”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记录其操作轨迹与思维过程。基础层面,作品表现为通过单点位移实现对称点与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例如移动一个顶点使其到对称轴的距离与对应点相等,从而完成图形的轴对称化转换;在进阶层面,则呈现多点协同调整的创作策略,如同时移动两个顶点,使其新位置 A'与 B'构成一组对称点,满足到对称轴距离相等的条
件。
系统所收集的多样化作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化思维的平台,更促使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深刻理解并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确保任意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是图形具备轴对称性的充要条件。
(二)教学流程构建探究闭环
1.猜想-验证认知闭环重构。
学生首先对图形对称性进行理论预判,如提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假设,随后通过虚拟折叠平台实施即时验证操作,最终基于可视化证据归纳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标准,即“沿直线对折后两侧图形完全重合,且该直线即为对称轴”。此技术赋能的“假设-验证-归纳”闭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
2.参数化探究深化概念本质。
依托动态几何系统的参数调控功能,建立几何属性的交互实验场域。
学生自主调整对称轴空间位置与顶点坐标参数,实时观测对称点到轴距离变化对图形对称性的量化影响,系统即刻生成轴对称形态。这种参数驱动的探究模式,使抽象的“等距性决定轴对称”几何规则转化为可观测、可操作的数学实验。
3.分层创作实现素养进阶。
在数字网格环境中完成轴对称图形补全,基础层依托格子图补全图形,达标率 95% ;创新层则设计融合现实情境的多轴对称图案,如雪花分形、传统窗花, 31% 的作品呈现旋转对称等复杂结构,79%的作品成功迁移至徽标设计等实际场景,如工商银行徽标的重构,实现了从技能掌握到创新实践的核心素养进阶路径。
三、结语与展望
《轴对称再认识》的数字化教学实践表明,技术赋能可有效打通几何概念理解的“最后一公里”。虚拟学习工具通过将抽象的空间关系转化为可操作的动态几何参数,促使学习者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认知建构者。未来研究可沿以下方向深化:
.将本案例验证的参数化探究范式迁移至平移、旋转等几何变换概念教学;
2.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自适应学习路径引擎,实现差异化教学的精准实施。
本案例所构建的"现实问题→虚拟验证→动态建模→创新应用"实施路径,为小学数学几何模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转化。
参考文献
[1]李锋. 精准教学的技术框架与实践反思[J]. 中国电化教育,2024(6).
[2] 青岛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M].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