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践”教学的实施建议

作者

陈正平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引言: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音乐表演专业以培养高素质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注重专业技能训练,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有待加强。作为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舞台实践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应积极挖掘其在价值引领、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学的有机融合。本文拟以红色经典歌剧《沂蒙山》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理念下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践

(一)深化艺术教育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引领

音乐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不应局限于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引领。将课程思政融入舞台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悟真善美,弘扬正确价值观,能进一步深化音乐教育的思想内涵,彰显艺术的育人价值[1]。以歌剧《沂蒙山》为例,该剧取材革命历史,讴歌了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在演唱排练中深刻领会作品的爱国主旋律,感悟信仰的力量,能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由此可见舞台实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引导学生在艺术表现中追求真善美,用心灵唱响信仰之歌,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提升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将课程思政融入舞台实践教学,能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排演《沂蒙山》选段为例,在排练唱段“映山红”时,学生需要表现出任长霞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教师引导学生查阅革命先烈事迹,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揣摩角色心理,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小组讨论分析,不断探索表演方法,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可见课程思政与舞台实践的融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促进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音乐表演专业要发掘红色音乐作品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歌剧《沂蒙山》取材沂蒙精神,生动再现了沂蒙儿女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历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排练时,要讲清楚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先烈的奉献牺牲精神。如在排练选段“沂蒙山上战旗红”时,教师可播放沂蒙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学生在感性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融思政于技,厚德载艺深

音乐表演专业要在舞台实践教学中坚持德艺并举,将专业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排练前,教师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育人元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2]。如歌剧《沂蒙山》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师可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沂蒙革命斗争史料,了解沂蒙精神的历史背景,在排练唱段“信仰”时,学生在深入领会革命志士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后,情感体验更加深刻,演唱时的情感把握也更加到位。教师要善于捕捉排练过程中的育人契机,随机渗透思政元素,如在排练群众场景时,学生对群众的热情洋溢表现不够到位,教师即借机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群众的革命热情从何而来,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党群鱼水情深,进而表演更加饱满。

(二)创资源聚能,活水滋心源

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利用多方资源,创设沉浸式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音乐表演专业可充分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入校外思政教育资源,开拓育人渠道。如在排练《沂蒙山》时,教师可邀请沂蒙革命老区的党史专家来校讲述沂蒙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还可组织学生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在史料典籍、英雄事迹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将革命激情融入艺术表现。总之要整合利用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创新载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舞台学习实践环境,在春风化雨中实现立德树人。

(三)构评价多维,成果育人新

针对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践的特点,教师要构建德艺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与育人的有机统一。重视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排练过程中的思想认识、实践体验等,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悟[3]。如在排练《沂蒙山》选段“红嫂”时,教师可随堂提问:红嫂为什么能英勇牺牲?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革命先烈崇高品格的认识。对学生在排练中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能增强其自信心和荣誉感。注重成果转化应用,要注重将舞台实践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在校园内外进行展演,实现成果反哺教学、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如学生可将排练的《沂蒙山》选段进行汇报演出,用艺术的形式生动传播沂蒙精神。观演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弘扬。由此可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引导学生在实践反思中内化思政内涵,转化为成长的内驱力,成果转化应用则拓展了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结语: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肩负着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重任。将课程思政融入舞台实践教学,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在艺术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创新方式方法,用心用情启迪学生心灵。在德艺并修中,学生必将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舞台艺术的殿堂里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展现青春风采。教师更要在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中勇于担当作为,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谱写艺术教育的华彩篇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课堂的融合探索[J].中国音乐剧,2025,(01):166-169.

[2]周桐,李娇娜,毕鹏.全媒体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23):242-244.

[3]赵代娣,张桦.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存在问题与策略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珠江水运,2024,(18):137-140.

作者简介:陈正平(1973.11-),女,汉族,四川自贡市人,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