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视域下以“五爱教育”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郑鑫 董丽欣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学生培养的重任,大学生作为学习社会新技术,接受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是祖国的未来。对于处于重要人生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其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会深刻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加深,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正承受着多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因此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来,我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在国家各类相关重要会议上进行了多次强调,也凸显出了新时期高等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之下,2017 年 9 月 30 日,中共委员会印发《“五爱”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将“五爱”教育工程作为学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深化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五爱”教育体系的概念及具体内容
“五爱”即“爱己、爱家、爱校、爱党、爱国”。大学生“五爱”教育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体现。
1. “爱己”教育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己”教育实则为生命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爱己”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导学生爱惜生命,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不可以随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积极地创造生命价值。
(2)教导学生爱惜青春,在最美好、最难得的青春时光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引导学生树立自尊,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尊严,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纯洁的情操,能够积极履行自己对他人及社会应尽的义务。
(4)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有阳光的心态、积极的做事态度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5)教导学生懂得自重,仪容仪表自然得体,行为举止大方适宜,遵纪守法,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6)鼓励学生自立自强,不可安于现状,要凭靠自己的努力,踏实勤奋,不断奋斗,积极进取。
2. “爱家”教育
“爱家”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邻里乡亲,尊重家人,珍惜家庭成员的劳动成果。“爱家”教育本质上是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意在加强学生的家庭观念,使其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例如,要求学生定期与亲人通话,在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生日等特殊日子给父母写一封信;节假日帮助家人分担家务,积极参加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体会家人为家庭付出的辛劳;教导学生珍惜家庭成员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做事不可随心所欲,要顾及自己行为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3. “爱校”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爱校”教育是其有效的着力点。大学生“爱校”教育需要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分别为:“知校”、“爱校”、“荣校”。首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及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所在的学院有所了解,明校训、知校史,明晰学校的发展方向。在“知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对专业、学院、学校产生认同感,教育学生友爱同学、尊敬师长、热爱班级、自觉遵守各项校规校纪、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最后,在“荣校”方面既要教导学生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学校的稳定、发展紧密结合,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意识,又要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做到“在院以班为荣、在校以院为荣、在外以校为荣”。
4. “爱党”教育
“爱党”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体现。学生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建立科学的方法论,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党校培训、专题讲座以及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党史党情教育,并加以适当引导,使其正确认识中国国产党的历史和发展,从而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加强“两个维护”,积极投身到党的各项事业之中,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5. “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影响民族命运和国家未来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五爱”教育体系中的“爱国”教育即为爱国主义教育,亦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爱国”教育通过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各民族骨肉同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忠诚于祖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导,从而培养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爱国主义在个人情感、思想、行为三方面相一致的真正爱国者。
三、大学生“五爱”教育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
爱己是个体对自身的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最小的爱。俗话说“爱人先爱己”,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热爱他的家庭、学校和祖国的。因此,爱己是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的先决条件, 没有爱己也就谈不上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爱家是热爱自己的家庭,尊重家人,懂得感恩,是更高一层次的爱。一方面,爱己是爱家的先决条件。反过来看,一个家庭观念强、对家人负责、懂得感恩的人,必然也是一个热爱生命、自立自强的人,即爱家之人必爱己。爱校是热爱学校这个大集体,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爱校如家”,把学校比作一个大家庭,作为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若不热爱自己的家,那就也谈不上爱自己的学校了。由此可见,爱家与爱己一样都是爱校的基础。而在接受“爱校”教育过程中所养成的团结友爱、尊师重道、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质也会反过来影响对家庭之爱和对己之爱。爱党即为爱中国共产党,爱国就是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二者是相统一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爱党与爱国均是“大爱”,是对爱的升华。爱己、爱家、爱校是爱党、爱国的基础,爱己、爱家、爱校离不开爱党、爱国,爱党和爱国是爱己、爱家、爱校的保障。
综上,“爱己、爱家、爱校、爱党、爱国”是由小及大、循序渐进、具有不同意义和表达形式的五种爱,但这几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孤立的。由此可见,大学生“五爱”教育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大学生“五爱”教育体系构建理念
1. 以“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为导向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大学生“五爱”教育作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所涵盖的五个层次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相对应,“五爱”教育的实质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与“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相符。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在“五爱”教育体系中的爱党教育和爱国教育中有所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的报告,均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也是“立德树人”的现实追求,同时也是大学生“五爱”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大学生“五爱”教育体系是以“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为导向进行构建的。
2. 以“三全育人”理念为依据
“三全育人”即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生“五爱”教育体系便是围绕这一理念构建的。全员育人在“五爱”教育体系中主要有以下体现: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是主要实施者,通过上课、讲座、研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显性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父母亲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学生,配合学校教育,同时也是“爱家”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作报告,提升学生们的荣校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如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到校讲课,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的报复;在学生中树立践行“五爱”教育的模范典型,倡议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全程育人即从大一入校直到大四毕业,“五爱”教育贯穿始终。平时上课由专任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部分融入“五爱”教育;在学生课余时间,双休日组织开展以“五爱”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寒暑假期间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来践行“五爱”教育,同时这一期间也是进行爱家教育的主要阶段;在特殊节假日,如建党节、国庆节,组织开展专题爱党、爱国系列活动。全方位育人主要体现在将“五爱”教育纳入学生德育测评考核体系,设立“五爱”专项奖学金,围绕“五爱”教育理念进行学生组织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将“五爱”教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等方面。
3. 以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
“五爱”教育要贯穿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整个大学时光的全过程。大学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学生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期间除课堂教学外,组织以“五爱”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最主要的“五爱”教育方式。比如,“爱己”教育方面组织“爱生命、爱生活”演讲比赛、“梦想家”大学生音乐节、“自强之星”、“诚信之星”评比等;“爱家”方面开展“一封家书”征文评比、“我爱我家”微视频作品展等;“爱校”方面组织校史图片展、学唱校歌、优秀校友返校讲座等;“爱党”方面组织党史问答竞赛、红色影片展播等;“爱国”方面组织“红五月”校园话剧比赛、“一二九”红歌合唱比赛、“我的中国梦”歌咏大赏等。
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停止教学活动,学生离校,无法再统一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一阶段通过社会实践进行“五爱”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爱己”方面鼓励学生义务献血,参加社区服务、支教等;“爱家”方面倡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做家教、打零工,既可以锻炼能力,有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爱校”方面组织参观校史馆,鼓励学生做校史馆义务讲解员、校友会志愿者等;“爱党”方面组织烈士陵园扫墓,重走抗联路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爱国”方面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4. 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障
学校作为“五爱”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五爱”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五爱”教育结果的期望。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将成为顺利开展“五爱”教育的有力保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一方面,专任教师要按照国家提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在课堂上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并将“五爱”教育作为其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专任教师在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讲授能力之外,还要树立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践行者,是开展“五爱”教育的重要一环,必须具备以下素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观念,深刻大学生“五爱”教育体系,掌握多种教育方法,具有带头践行“五爱”教育的意识。除此之外,热爱教育事业、具备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专业能力等也是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时期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三全育人”为依据、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为载体、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障构建的“五爱”教育体系,作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一种方式,从由小及大、相互关联的五个层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海.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147-149.
[2] 苏国红,李卫华,吴超.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39-43.
[3] 邱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育[J].学报,2018,(12):10-11,17.
本文系 2025 年度党建思政专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sz2025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