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双减” 政策的小学田径课余训练模式创新
诸云
昆山市澄峰外国语学校
引言
“ 双减” 政策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核心目标,其本质是回归教育本源,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与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田径课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一、“ 双减” 政策对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新要求
(一)保障训练时间,避免与学业负担冲突
“ 双减” 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控制课后作业时长,这为小学田径课余训练腾出了更多时间空间。政策背景下,小学田径课余训练需严格遵循“ 不占用正常教学时间、不额外增加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的原则,合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周末及节假日的空闲时段开展训练,确保训练时间与学生学业时间互不冲突,让学生在无学业压力的状态下参与田径训练,真正实现“ 减负” 与“ 强体” 的双重目标。
(二)突出育人导向,弱化竞技性训练目标
“ 双减” 政策强调教育的育人本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非单一技能的强化。在这一导向下,小学田径课余训练需改变传统以“ 培养竞技人才、追求比赛成绩” 为核心的目标定位,转而以“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为主要目标。训练过程中应减少高强度、专业化的竞技训练内容,增加趣味性、基础性的田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田径运动的魅力,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协同发展。
(三)扩大参与范围,打破“ 精英化” 训练局限
传统小学田径课余训练多以“ 选拔精英学生、组建校队” 为主要形式,参与对象局限于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多数学生难以获得参与机会。“ 双减” 政策倡导教育公平,要求课余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田径课余训练需打破“ 精英化” 局限,扩大参与范围,让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与需求参与训练。学校可通过开设田径兴趣班、组织田径普及活动等方式,降低训练参与门槛,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田径训练机会,真正实现“ 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
二、当前小学田径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训练目标与“ 双减” 育人导向脱节
当前部分小学田径课余训练仍延续传统的竞技化目标,过度关注学生田径技能的提升与比赛成绩的获取,忽视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发展。训练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高强度、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训练压力大、兴趣降低,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与“ 双减” 政策倡导的“ 轻松育人、全面发展” 导向严重脱节,难以发挥田径训练的育人价值。
(二)训练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与层次性
在训练内容设计上,多数小学田径课余训练存在“ 内容单一、形式固化” 的问题。训练多围绕跑步、跳跃、投掷等基础田径项目展开,且内容重复、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同时,训练内容未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差异进行分层设计,统一的训练标准导致低年级学生难以适应、高年级学生“ 吃不饱” ,无法实现“ 因材施教” ,影响训练效果。
(三)训练组织形式僵化,与课后服务融合不足
当前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组织形式较为僵化,多采用“ 集中训练、统一管理” 的模式,训练时间多安排在放学后或周末,且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脱节。一方面,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灵活适应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部分学生因时间冲突无法参与训练;另一方面,训练未纳入课后服务内容,导致训练资源与课后服务资源无法共享,既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也降低了田径训练的覆盖面与可及性。
三、基于“ 双减” 政策的小学田径课余训练模式创新策略
(一)重构训练目标:以“ 兴趣 + 素养” 为核心
在“ 双减” 政策背景下,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目标体系需要重构,以“ 激发运动兴趣” 和“ 提升综合素养” 为核心。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性强的训练内容和活动形式,如田径游戏、亲子田径比赛等,旨在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主动参与。同时,我们注重将田径训练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意志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团队协作、规则意识、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将运动技能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发展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全面而和谐的成长。这样的训练模式既符合“ 双减” 政策的精神,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优化训练内容:兼顾趣味性与层次性
针对训练内容单一的问题,需从“ 趣味性” 与“ 层次性” 两方面进行优化。在趣味性方面,将田径基础技能与游戏、竞赛相结合,如把跑步训练设计为“ 障碍跑游戏” ,把跳跃训练设计为“ 立定跳远接力赛” ,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田径技能;在层次性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与运动基础,将训练内容分为基础层、提高层与拓展层,基础层面向全体学生,以田径技能普及为主;提高层面向有一定兴趣的学生,以技能提升为主;拓展层面向有运动天赋的学生,适当融入轻度竞技训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中获得发展。
(三)创新组织形式: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
为提升训练的灵活性与覆盖面,需创新田径课余训练的组织形式,实现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深度融合。学校可将田径课余训练纳入课后服务“ 菜单式” 课程体系,开设不同类型的田径兴趣课程,如“ 田径基础班” “ 田径游戏班” “ 田径竞赛班” 等,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同时,采用“ 分散 + 集中” 的训练模式,分散训练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基础训练;集中训练以年级为单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开展专项训练,既保障训练的灵活性,又扩大训练的参与范围。
结束语
“ 双减” 政策为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田径课余训练模式的创新,需以“ 双减” 政策要求为指引,从训练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重构,摒弃传统竞技化、精英化的训练理念,转向以“ 全员参与、兴趣引导、素养提升”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通过模式创新,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训练压力,又能充分发挥田径训练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体质、培养兴趣、提升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邓熙浩.“ 双减” 背景下小学趣味田径开展的实践研究[J].体育教学,2024,(S1):145-147.
[2]喻瑜,黄明杰,赵剑平.“ 双减” 政策下少儿趣味田径在小学的推广策略研究[J].运动精品,2024,43(07):4-6.
[3]李行.双减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田径教学[J].田径,2023,(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