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课中的德育渗透
玄曙兰
吉林省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在劳动课中让学生学会劳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在劳动教育课中发挥育人功能,筑牢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传承文化的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劳动课 育人 培养意识 提高能力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劳动在教育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他强调在生活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劳动课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劳动,更应该让学生以劳动为载体,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即在注重劳动技能学习的同时,把“德”更好地渗透进“劳”里。要想充分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着手来开展劳动教育,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劳动能够为自己创造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劳动产生成就感与价值感,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有效达到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的教育目的。可是,怎样才能使“德”更好地渗透进“劳”里呢,这又是每一位劳动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的淡化,导致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对劳动课提不起兴趣。因此,想方设法设计一堂可以吸引学生的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劳动意识,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广大的劳动教师多思考,多尝试。下面简单谈一谈本人在平时课堂中的点滴做法。
一、用“粽子”培养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劳动对于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身为劳动课教师深知这一点,也多次尝试在课堂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深挖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中国文化,丰富文化内容,深化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自身修养中,潜移默化中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以“包粽子”这堂课为例,在讲这堂课之前教者不仅准备好了上课用的东西,更是用PPT把屈原的生平,屈原与粽子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习俗等文化知识准备得很充足。因为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对屈原有所了解,而且还能了解很多端午节的习俗,所以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个别学生,之前对端午节,对屈原了解的不够好的学生,通过这节课,更好地体会到了我们国家传统习俗和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就这样,学生边热火朝天地谈论屈原、端午节风俗习惯,边包着粽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民族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此外,在各种传统节日时,都会做一些相关的劳动,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传统文化意识。
二、用“花草牌”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劳动课既可以缓解学习的紧张和压力,也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创新,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与设计,在劳动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升学生自我创新能力。
以“制作花草牌”为例,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花草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像这样的操作课的作品,无能指望大多数学生一次就能做出新颖别致的作品,因为大部分部分学生认为劳动课只求顺利地完成课堂任务。他们不动脑筋,只能中规中矩地设计出一款普普通通的花草牌,如书本模样的,方的,圆的……但是成品在班级里展示出来后,自己就看出了本人的作品与那些认真思考,展开想象后设计出来的一款款别具匠心的设计稿之间的差别,都重新认真地对待了这次的设计,认真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利用小组智慧设计出一款独具匠心的作品并进行制作。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在尽自己的能力,设计,制作,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就这样,像这种操作课,教者无需特意要求学生怎样怎样创新,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用“插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国是东方式插花的发源地,人们将大自然中缤纷美丽的花卉,放置于合适的盛器中,用来装饰美化环境,传情明智,并赋予其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如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家庭插花、互赠鲜花已经非常普及,因此“插花”这堂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课堂。在课堂中,材料的搭配,色彩的搭配,还是形状的搭配,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对美的鉴赏能力。还有,为了使插画作品更加优美,在正式插花前,对作品进行构图设计,确定插花作品的造型样式、主枝和花材等,也是一个提高审美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过程。除了插花这堂课外,本文中提到的编手链,制作花草牌等课,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这些课堂中,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严厉制止学生为了凸显自己的特点,贬低别人这种畸形审美的产生,要分辨出美丑善恶。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富有美感的劳动课,对学生的德育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总之,德育教育融入劳动课就是让学生在劳动与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与不断创新的能力,在不断地整合与协同中,传承中国文化,逐步形成健康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找到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把好的道德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使学生情感得以陶冶、思想得以净化、品格得以提升,最终成为既有优秀品质,又有动手操作能力,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荣辉,劳动德性论,《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1月15日
【3】朱晓雅,劳动教育在小学德育的价值与实施,《好家长》,2020年3月27
【4】刘迪迪,谈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戏剧之家》,2016年1月8日
【5】许磊,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研究,《戏剧之家》,2015年11月23日
【6】胡莹,黄滢,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引领推进劳动教育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