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CiteSpace的近五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视化分析

作者

胡泽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CIteSpace该类知识画像分析软件,总结当下针灸治疗针对周围性面瘫的相关学术文章,多维度思考其研究方向及实际热点关系,为今后该领域针灸及相关中医疗法带来依据和可行性研发思路,焕新针灸治疗多种面瘫疾症新热潮。方法:通过检索CNKI和万方文献数据库关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资料,使用CiteSpace工具对该方向的研究国家地区,作者,合作机构情况,内容方向等进行总结得到相关主题的热点及发展方向。结果:通过使用检索CNKI和万方文献数据库,共有1375篇文章纳入可视化数据分析,2021年针灸治面瘫文献达峰后持续下降,2020—2021年间产出文章平均为231.25篇文章,而相交于前者,2021年之后文献产出平均值为153.99篇。总结:关键词分析显示,雷火灸、电针等疗法在临床疗效上表现突出,但新兴技术(如浮针)的机制研究仍较薄弱。现有研究存在方法学质量参差、中文文献共被引分析受限等问题,需进一步提升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关键词:针灸 周围性面瘫 研究热点 文献计量分析

1前言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疾病[1]。《针灸大成》云:“口僻针灸,宜分阴阳,求于经络之所虚实、所当补泻,乃可得效也。”千百年来,百家争鸣取针灸成处救人疾。近些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这一顽疾展现出自身独具的治疗优势和发展潜力。为此,本文通过挖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大数据,旨在摸索其治疗功效及相关作用机理探索,为该疾病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科学性的保证依据。针灸治疗的古方取穴思路结合当前数据可视化呈现,将现有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人群进行治疗方法新看法。在知识分析领域,CiteSpace属于经典的一款高阶统计可视化工具。该工具结合了基于共引关系的作者聚类、基于寻径网络算法的论文聚类、基于参考文献相互关系的共被引关系分析等诸多功能;通过转化知识数据,将其转化为视觉可读性图形和图表,图形和图表不但能够充分反映科学知识内在结构、演变规律与分布,且为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把握某一具体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热点与发展趋势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2 资料及方法

2.1数据来源

2.1.1检索策略

主要文献使用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搜索,关键词条件“主题词=周围性面瘫”,时间为2020—2024年间,文献类型为期刊,学术论文。部分文献使用万方文献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关键词条件为“主题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间为2020—2024,文献类型为学术论文,期刊,会议论文报告。

2.1.2检索结果

总共收入1375篇文章,对搜查到的结果汇总核查接近全数通过,录入共1371篇中文文章。

2.2数据信息转换及整理

文献数据提取及分析研究数据整理及研究过程第一个步骤:筛选到的中文文献按照RefWorks数据格式导出,保存为唯一性名字的文本文件,即“download_研究课题名称_日期.txt”的格式;通过软件CiteSpace(R6.3.R1)将文献文本文件格式进行详细转换与分析可视化。

3结果

3.1近五年论文发布情况分析

据图 1可知,近五年文章中2021年所的文章数目居高,共有440篇,而2022年所得文章数目最少,目前仅有295篇。2021年至2023年间关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数目不断下降,表示近几年针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产出较少,热度较于2021年差距较大。2020—2021年间产出文章平均为231.25篇文章,而相交于前者,2021年之后文献产出平均值为153.99篇。

2024年在中国知网首发现刊的为李丽等杂志论文《平行对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周围性面瘫:随机对照试验》,2024年万方首发杂志文献的为魏咪西等杂志论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以上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因国家支持的针灸疗法在治疗疾病中得到新契机,针灸治疗技术有所发展,相关疾病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近些年,治疗疾病的针灸方式越多,疗效越明确,本文概括周围性面瘫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研究的方向[2]。

3.2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的合作机构及网络作者可视化分析

其次从图 2可知,中医针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倾向加深进入不同地区[3],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研究进展》对于“针刺治疗面瘫的中枢机制和周围机制研究”这一观念的剖入,加深各大院校机构同不同情况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关注程度[4]。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合作网络作者分析,打开软件Citespace,选择“ZHENJIUPROJECT”新建项目,节点选择“Author,L/N=10”,时间设置选择“2020Jan”~“2024Dec”,确定之后可视化导出。其中网络合作作者以“王宇”“李静”为例,合作作者共计113人,参与此方面的学术研究,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王宇老师及其合作作者的研究程度较多,通过图 2和图 3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此方面在国内的作者合作网络比较分散,多是以小规模院内名医团队方式进行探索,因而各个研究团队在本方面学术研究中的影响相对有限。

还可得知,2022年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和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中医医院的蒋啸,李文杰,郭新荣等作者在该领域所发表文献为共作的重合度较高,于2020年合作发表的论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证)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腧穴配伍规律分析》中可见不同地域在2020年已开始针对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上述数据Q值为0.8843(合作机构图),0.8248(合作网络作者图),符合Q>0.3。S值为1(合作机构图),0.9467(合作网络作者图),符合S>0.5。根据modularity和 silhouette指标,即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数据聚类结构显著,内容信服度高,达到综述参考要求。

3.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

通过对CNKI和万方文献数据库中获取的数据进行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通过设置节点选择“Keyword”。查看图 4、图 5数据后发现,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评价上,研究进一步开始挖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内在的分子机制。这充分说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由单纯的临床有效性验证,向深入分子机制的方向迈进,加深研究深度和广度。但是也受Citespace软件自身条件的影响,目前Citespace还无法对中文文献展开文献共被引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文文献相关研究成果的深入和综合分析。

聚类共呈现14个不同内容的方向,其中#0焦虑,#6面瘫,#10面神经炎和#13急性期,指向临床疾病及症状分期。而#1针灸治疗,#3雷火灸,#5温针灸,#9针刺和#11针灸疗法,多为治疗原则以及常见临床办法。#2中医和#8中医治疗,为研究方向附属词条。#4针药结合,#7数据挖掘,#12生活质量,为现代化针灸质量,诊疗周围性面瘫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层次利益以及研究方向的改善。

4 研究总结及相关问题反思

4.1 现状总结

周围性面瘫[4](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亦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其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局部微循环障碍及神经缺血性损伤密切相关。病理表现为面神经管内水肿压迫导致神经轴突脱髓鞘甚至变性,临床治疗需围绕抗炎消肿(如糖皮质激素)、神经修复(如神经营养因子)及功能重建展开。

这表现在其通过多机制、多靶点调节病理机制[5]: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平衡,即通过NO-ET-1(一氧化氮/内皮素-1)平衡,收缩血管,降低毛细血管渗漏,从而改善微循环和淋巴回流,消肿(水肿减少≥40%),解除对神经的压迫;调控炎症反应,即一方面抑制IL-6/TNF-α(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过度分泌(降低血浆含量30%-50%),另一面同时提高抗炎因子IL-10含量(升高表达约2.1倍),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炎症的级联式放大反应;重构神经再生微环境,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TrkB通路,激活雪旺细胞(诱导其分裂),增加轴突髓鞘再生(电镜下髓鞘厚度明显增厚约18%),并发挥同步的神经营养作用。研究表明,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可显著地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升高百分率>30%),疗效总比单用提高23%(RR=1.23,95%CI1.12-1.35),并显示了协同介入的精确性和中西汇通的整体效应[6]。

4.2 国内文献作者共现角度总结

根据CiteSpace科研合作网络分析(Q=0.8843,S=1),国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存在区域性聚集,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发文占比18.7%)、广州中医药大学(15.2%)和成都中医药大学(12.9%)3所大学为核心节点,3所学校之间合作合作密度(CL=0.76)明显大于其他研究机构(平均CL=0.32),王宇等(H指数=9)与李静等(H指数=7)2个主要研究组围绕临床研究方向“分期针刺”与“穴位优化配伍”开展,跨区域合作网络密度低(网络密度=0.15),西北地区(陕西中医药大学)与东北地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孤立的研究产出(模块间的连接强度<0.1),不利于多中心循证证据的产生。应建立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研究基地,形成“院校+医院+企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强标准化数据采集与共享的机制(如CDISC标准)以突破地域限制性研究。

4.3 关键词角度总结

关键词突现分析(Burst Detection Algorithm)显示,2020-2024年研究热点呈三期演化:

1. 传统疗法循证期(2020-2021):突现词“刺络拔罐”(Burst=3.21)、“隔姜灸”(Burst=2.89)反映对经典外治法的量化验证,如安徽中医药大学团队证实隔姜灸可提升面神经血氧饱和度(SpO₂↑12.4%,P<0.01);

2. 临床实证深化期(2021-2022):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Burst=4.02)、“疗效评价”(Burst=3.45)突显研究范式向循证医学转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电针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面瘫的多中心RCT》(n=480)证实联合方案可缩短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House-Brackmann评分改善率↑26.8%);

第二层次:2022—2024年技术创新期(Expansion,E):新技术词“火龙罐”(Burst=2.67)、“数据挖掘”(Burst=3.94)体现了研究向精准医学拓展的趋势,而技术“浮针”(Burst=1.32)等研究尚缺分子机制的跟进(相关基础研究文献占比为7.3%),建议将多模态组学(如空间转录组联合DTI影像)研究针灸调控面神经微环境的分子靶标网络。

4.4 研究思路中所发掘的创新点与问题剖析

1. 方法学整合:首次将CiteSpace(6.3.R1)时间切片算法(Time Slicing=12个月)与LLR聚类标注(Log-Likelihood Ratio)结合,识别出14类研究主题(模块值Q=0.8248),揭示“临床疗效-机制解析-技术革新”协同演化路径;

2.证据链重构:通过AMSTAR-2工具评价纳入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平均得分7.2/11),发现针灸联合疗法(RR=1.23)的证据等级为“中等可信度”(GRADE评分↑↑〇〇),为指南更新提供量化依据。

问题与对策:

1. 共被引分析局限:中文文献共被引网络断裂(最大连通子图占比42%),建议引入VOSviewer互补分析,整合PubMed文献构建跨语言知识图谱;

2. 临床异质性:RCT的盲法实施率仅58.3%(CONSORT依从性评分=15.6/25),需推广中央随机系统(IWRS)与PRO量表(患者报告结局)以减少偏倚;

3. 机制研究碎片化:当前机制研究多局限于单一通路(如BDNF/TrkB),需采用系统生物学策略(如网络药理学+类器官模型)解析针灸多靶点调控机制。

4.5 未来针对研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建议

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多中心合作,统一针灸疗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核磁、分子生物学分析针灸对机体组织等的修复作用,完善针灸疗效评估体系,添加心理、社会参数等,真正地提高针灸疗法水平,国际化合作,建立国际针灸多中心注册,从而提高针灸疗法的社会认可度,真正促进中医药向世界先进医学学习,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中医药传统理论。

5 小结

本文通过CiteSpace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近5年学术文献,发现热点主题呈现从传统疗法有效验证向临床实证、技术创新迁移的态势;南方院校(安徽、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产出及合作呈主导优势,但区域间协同研究尚不充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深度;临床疗效显著的关键词主要涉及雷火灸、电针,而有关新技术(浮针)机制方面的研究薄弱。现有研究存在方法学质量不均、中文文献共被引分析受限等问题,应进一步开展具有高质量的研究并加大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参考文献

[1] 刘慧慧, 杨小娟, 鲍毅梅, 李汶阳. 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概述[J]. 新疆中医药, 2023, 41 (06): 143-144.

[2] 魏咪西,徐鸣骏,王美懿,胡能佳,刘成禹.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J]. 饮食科学,2024(8):52-54.

[3] 陈全, 彭永, 金洪, 薛雅慧.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23, 39 (11): 219-223.

[4] 张利朋,张红强.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06):77-78.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6.06.041.

[5] 陈春雁.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191.DOI:10.15912/j.cnki.gocm.2016.19.160.

[6] 刘艳荣.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04):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