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感性与理性在思辨中融合

作者

郭远鲜

浙江省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要求通过阅读、比较、推断等方法,集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然而,传统古诗文教学常陷入“ 重感性体悟、轻理性思辨” 的误区,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情感感知,缺乏深度的思维参与。如何在诗意的感性土壤中播撒理性思辨的种子,让学生在感受古诗文情感之美的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

二、感性奠基:情境建构中的情感唤醒

感性体验是古诗文教学的基础,唯有通过情境创设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为理性思辨提供丰沃的土壤。《清明》一课,我们通过三重情境逐层唤醒学生的情感认知:

(一)生活情境:激活文化记忆

为清楚把握学情,全面立体地建构“ 清明” 概念,课前我们设计了学习单,让学生围绕“ 什么是清明” 这一研究内容,从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课伊始,就让学生汇报课前的研究成果,有的孩子联系生活,汇报了熟悉的节日习俗,如扫墓、踏青等活动,以及吃清明果等饮食习俗;有的孩子通过上网查资料,分享了清明的节气特征,如空气潮湿、多雨,以及农事活动“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学生在相互补充中梳理了“ 清明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是一个独特的节气。”

(二)文本情境:潜入诗歌意境

第一板块,通过联系生活、查阅资料,在分享研究成果中建构起孩子们眼中的“ 清明” 。那么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牧眼中“ 什么是清明”呢?

初读古诗后,孩子们在古诗里找到自己熟悉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 时节” 二字透露出,早在千年之前,清明便是人们心中的节日;“ 雨纷纷” 景象,更映照出古今清明时节共有的那份湿润与哀愁。初读之下,孩子们满心欢喜,原来自己与千年前的大诗人,在感知清明这一点上,竟是如此心有灵犀。继续读,孩子们又感到越来越陌生:为什么清明节“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为什么要“ 问酒家” ,为什么要“ 问牧童” ,为什么是“ 杏花村” ……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将杜牧笔下“ 清明” 的熟悉感与陌生感,摘记在学习卡上,粘贴在黑板上。

(三)历史情境:触摸诗人心灵

孩子们从“ 雨纷纷” “ 欲断魂” “ 问酒家” “ 杏花村” 中读出了杜牧的“ 悲愁” 。让他伤感的仅仅是因为这个节日吗?仅仅是因为“ 雨纷纷”这个天气吗?“ 悲愁” 背后的原因还有什么?

引入杜牧生平资料,将诗歌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解读,学生从中读出了家庭巨变对杜牧的沉重打击,仕途不顺带来的挫败感,以及亲朋离世引发的深深愁绪……在了解了杜牧的生平后,孩子们再读古诗,恍然大悟:在杜牧眼中,清明不仅 “ 清明时节” 这一节日的象征,也不仅是“ 雨纷纷”这一节气的描绘,更是他“ 愁绪满满” 情感的寄托!这种“ 知人论世” 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为后续思辨奠定情感基础。

三、理性生长:问题思辨中的思维进阶

感性体验需通过理性思辨升华为深度认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核心问题链设计思辨活动,引导学生从“ 情感共鸣 ” 走向“ 理性分析” 。《清明》一课,我们通过三个层级的问题激活思维:

(一)基础性问题:感知文本表层

在“ 杜牧眼中的清明” 这一板块教学中,“ 诗中哪些词句体现了清明的特点?” 此类问题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细节,通过圈画关键词(“ 雨纷纷”“ 欲断魂” “ 问酒家” “ 杏花村” )梳理诗歌内容,建立“ 景” 与“ 情” 的初步关联,属于低阶的信息提取与融合思维。

(二)探究性问题:解构情感逻辑

“ 为何牧童成为问酒家的对象?” 这一问题打破常规解读,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诗人笔下的“ 牧童” (如袁枚《所见》中的“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 吕岩《牧童》中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 ),观察国画里牧童形象,在比较与谈论中,小结出牧童的意象:天真无邪、自由自在。有了对牧童意象的认知,学生再读古诗,很自然地发现杜牧诗中牧童“ 无忧无虑” 与诗人“ 愁绪满怀” 的反差。再让学生谈论分析“ 牧童是否理解诗人” 这一议题,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纯真世界的憧憬,以及现实与理想间的鲜明对比,其思维层次由“ 理解” 层面跃升至“ 分析” 层面。

(三)拓展性问题:建构文化认知

“ 不同诗人眼中的清明” 板块教学中,“ 不同诗人笔下的清明为何情思各异?” 教师通过播放拓展视频,呈现杜甫“ 清明 前后种瓜点豆” 的农时记录、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的乐生情怀,引领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生境遇下诗人对清明的多样书写。这种“ 多元视角” 的思辨,让学生认识到清明作为文化符号的丰富性,思维维度从“ 单一文本” 拓展到“ 文化谱系” ,实现批判性思维与系统性思维的双重提升。

四、融合升华:文化勾连中的认知重构

感性与理性的深度融合,最终指向对古诗文文化内涵的立体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互文比较与现实观照,打通文本内外的认知壁垒,实现“ 情感体验——理性思辨——文化认同” 的螺旋上升。

(一)互文比较:在对比中深化理解

如何建构“ 清明是一种浓浓的情思” 这一概念,教师通过深入分析杜牧的《清明》诗,聚焦于诗中的“ 雨纷纷” 的景象,“ 欲断魂” 的心境,“ 问酒家” 的举止以及“ 杏花村” 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在清明时节的细雨中,是否只有牧童在行走?杜牧为何特别询问牧童?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笔下的牧童(袁枚《所见》、吕岩《牧童》)、其他国画中的牧形象,学生发现“ 牧童” 实为诗人的情感投射的结果——现实生活带给他的悲愁与对纯真世界的向往使其他行人被“ 选择性忽略” 。

(二)群文观照:在迁移中活化认知

如何建构“ 不同情思,不一样的清明 ” ,为建构更立体、多元的清明,我们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杜牧笔下清明的悲愁外,用视频的方式出示五首诗(程颢《郊外即事》、顾太清《临江仙·清明 前一日种海棠》、杜甫《清明二首》、马子严《阮郎归·西湖春暮》、白居易《清明夜》),让学生感受到清明也可以是欢喜的、乐观的、清逸的、悠闲的、令人向往的。通过讨论“ 同样写清明,为什么读起来感受会不同?” 让学生认识到古诗文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古诗文教学的本质,是在感性的诗意世界与理性的思维王国之间搭建桥梁。《清明》教学实践表明,借助生活情境唤醒文化记忆,以问题思辨为引擎推动思维进阶,再通过文化勾连实现认知的重新建构,使学生在体会“ 清明是情思 ” 的同时,学会以辩证的视角洞察文本背后的文化逻辑。“ 感性奠基——理性生长——融合升华” 这一教学路径,不仅为古诗文教学增添了思辨的活力,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性光芒的映照下,深深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滋养其成长的富贵养分。未来教学中,教师需继续深耕“ 思辨阅读” 模式,让古诗文成为滋养学生感性心灵与理性人格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王荣生.古诗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林夏萍.小学语文组织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0(31)

[4]吴淼峰.情境:让学习真实且有意义地发生[J].小学语文教师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