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彭晶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225200

摘要: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经典诵读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推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对策

一、引言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能够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经典诵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面临一些困境,亟待解决。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晰,单纯将其作为一种语文知识的补充,而忽视了其在文化传承、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诵读的形式和背诵的数量,而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以及文化理解等关注不足。例如,一些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诗词,却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使得经典诵读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

2.2 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一方面,部分教师在选择经典诵读内容时,未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选择的内容过深或过于晦涩难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导致学生对经典诵读产生畏难情绪。例如,让低年级学生诵读《论语》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哲学论述,学生很难理解其中含义,从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随意性较大。没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进行梯度式的内容编排,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逐步提升。

2.3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通常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采用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诵读技巧的有效指导,学生只是机械地朗读,无法准确把握经典作品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基调,无法展现经典诵读的魅力。

2.4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评价存在诸多不足。评价方式主要以背诵检查为主,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教师评价,很少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难以了解教学效果,无法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三、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改进对策

3.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深刻认识经典诵读教学的多元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经典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语感和想象力,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注重通过经典诵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背诵诗词,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3.2 优化教学内容选择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系统、科学地选择经典诵读内容。低年级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富有童趣的经典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以及简单的古诗词,如骆宾王的《咏鹅》等,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中年级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篇幅较长、内容稍复杂的经典,如《论语》中的一些简短篇章、唐诗宋词中的经典之作,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高年级则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经典文学名著的片段等,如《桃花源记》《西游记》片段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内涵。同时,要注重内容的多样性,涵盖诗词、散文、经典故事等不同体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3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传统的范读、跟读外,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经典作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以通过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展示瀑布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诵读诗歌。小组合作学习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经典作品的内涵、意境等,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配乐朗诵、动画演示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要加强对诵读技巧的指导,如教给学生如何把握节奏、停顿、重音、语调等,让学生能够富有感情地诵读经典。

3.4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经典诵读学习情况。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背诵检查外,增加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诵读中的参与度、表现出的情感理解和诵读技巧运用等;还可以进行作品赏析评价,让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赏析,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诵读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相指出优点和改进建议。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存在不足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教师也要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不断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推动经典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广泛深入开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经典诵读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让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毛娅君.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J].思维与智慧,2024,(24):39-40.

[2]袁金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优化研究[J].智力,2024,(06):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