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张洁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秦安路小学 730030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自主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而自我管理能力作为自主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小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小学生正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快速成长阶段,这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时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更是为其未来的发展筑牢根基。
一、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助力全面发展
自我管理能力涵盖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等多个方面。拥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小学生,能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情绪管理上,能较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心理健康发展。在生活上,能很好地管理个人事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理能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全面的发展。
(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在成长过程中,小学生与家庭以外的环境是逐渐联系在一起的。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在集体生活中,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看作是有目标、能够自主选择和塑造自身行为,并从中获得成就感的个体。在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通过自我管理的实践,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发掘内在潜能,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动机和表现。在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他们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并协助他们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自我管理的实践。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6 至 12 岁是儿童自控力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这个阶段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行为规划等能力仍在建构中。该理论强调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当孩子自主、胜任和归属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更愿意主动参与自我管理。
三、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激发自我管理动机
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目标,这些目标要具体、可衡量,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明白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促使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为了实现“成为文明示范班级”的目标,学生们自觉遵守纪律,主动维护班级卫生,互相帮助,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以班级目标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个人学习目标、行为目标等进行了指导。例如,有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差,可设定“本学期数学成绩提高 10 分”的目标。
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通过制定个人目标来增强自我管理的干劲。
(二)建立班级规章制度,规范自我管理行为
在每学期初,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以规范自我管理行为。班级公约的内容将涵盖学习、纪律、卫生和文明礼仪等多个方面。如“课堂上遵守纪律,积极回答问题”“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等。让学生参与制定过程,能使他们更加理解和认同这些规则,自觉遵守。
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模式,为每个学生设置不同的岗位,如学习委员、图书管理员等,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通过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使学生在学会自我管理的同时,也学会了管理别人,强化了自己的责任意识。
(三)培养班干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有责任心、有能力、有威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选举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他们心目中最适合的人选,这样选出的班干部更能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认可。
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对他们进行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如如何组织班级活动、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与老师沟通等。同时,鼓励班干部积极主动,在工作中不断寻求创新与进步。
对班干部在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在班级中树立了他们的模范形象,使其他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中来。
(四)开展多样化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定期组织“学会自我管理”、“我是时间小主人”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分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习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认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例如,在“我是时间小主人”主题班会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共同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自己的时间管理表。
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服务、参观博物馆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锻炼学生的组织、交流、应变、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安排时间、组织分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这将大大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例如运动会、文艺表演和读书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帮助他们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运动会上,学生需要自己报名参赛项目、制定训练计划、遵守比赛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通过家长会、QQ 等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策略。通过家长学校、讲座等形式,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家长放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通力协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明确目标、建立制度、培养班干部、开展活动和家校合作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其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未来,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探索创新培养方法,为学生成长创造更有利条件,助力其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