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大阅读模式构建探索
张建晓
泗水县龙城小学 273200
【摘要】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大阅读模式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大阅读模式的构建要在大概念的基础上,对教学意义进行梳理,并针对目前的阅读教学中遇到的线性学习、浅层学习、情境匮乏等问题,提出构建学科理念、突出意义构建、注重迁移应用的具体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探索,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课文与生活的联系与交织,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迁移,学科素养与终身素养的内化与延伸。
【关键词】大阅读模式;意义构建;阅读课堂
引言
在小学的阅读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实践和表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追求挖掘出多元化、思辨化的阅读理解,目的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单一、扁平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尊重,让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
一、“大阅读”的意义
大阅读最终应该与学科核心素养相联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单纯的死记硬背,它要求教师、学生、教材等各方面因素相互协调,让学生在知识表象之后,掌握相应的认知逻辑与职业能力。
因此,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科知识的本质,形成学科概念,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科思维与观念。通过大阅读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建设和提高,让他们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发展需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大阅读概念”背景下构建教学的若干问题
目前的大阅读教学侧重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但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意义建构具有特定的方法论功能,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与批判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部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对大阅读等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将学生从线性学习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学生对命题趋势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只知道机械地进行着训练,却不明白问题的实质,师生们无法从预先设定的教学情景中走出来,缺少对知识和能力的转移与运用。
(一)受制于线性知识学习,难以构建整体学科观念
教师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怎样将大阅读渗透到学科之中,把学科核心素养贯彻好,往往会觉得,只要坚守学科本位,突出某一学科的主体地位,就已经做到了自己的职责。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对单学科的知识学习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满足功利化的应试需要,但是,学生们的学科理念也受到了限制,他们很难将线性知识进行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别说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了,这样的话,学生们就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科观念。
从最直接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科目学习成绩保持在正常的水平上,但很少有优秀的学生,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视角和思维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主动地进行发散和扩展。
(二)长期处于浅层学习,其意义渗透不到问题本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材的编排和题目的走向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表面上看,这只是单独的文本倾向于集群式的归纳和整合,实际上却是在向老师传达一个信息:老师要把学生的理解作为基础,学生要学透、举一反三。肤浅的知识记忆和方法总结,只是一种基于数量的铺垫,追求质变的过程,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可能会因为学生的个人差异等原因而受到影响,并不适合大部分的学生。要实现“理解”的目标,就必须切实实现意义的构建,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可以概括地把握练习的中心,即问题的实质。
(三)教与学均被情境固化,迁移和应用程度不足
“情景固化”造成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不足,很难进行有效的迁移与运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难看穿各种形式背后的母题的实质。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大阅读”模式构建探索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以兴趣为先导,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实践中,还要兼顾效度、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的认识层次和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构筑,突出大阅读对学科整体的整体把握,把握意义建构在阅读教学中的有用性。
(一)以课内阅读阅读延伸课外精读训练
小学“双减”政策下,“一教一辅”为学生减负赋能。利用好这“一辅”做好课外的精读训练,将课内方法灵活运用,激发阅读作者其他文章或书籍的愿望。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一单元中,选编了老舍的《猫》和《母鸡》两篇文章,让孩子们在结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上去对比学习,感受“明贬实褒”“对立穿插”等写作手法。这时,在同步教辅上提供的是普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 这时可以先进行自主阅读,获得初步印象。 再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柱子上的母鸡》的感受,引导学生对比老舍笔下母鸡的母爱与普里什文所描绘的母鸡形象,思考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最后通过文章配套的题目检验学习成果。在长期的重视、坚持下,孩子们在同步阅读训练上的表现有明显提升。
(二)在“整本书阅读”中进行“三课三导三单”的模式构建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为书单,设计“三课三导三单”阅读模式。即:整本书导读课、推进课、交流分享课;导兴趣、导内容、导方法;新书启动单、阅读任务单、交流分享单。
导读课的教学目的即为通过了解整本书的作者、书名、目录、推荐语、前言等,交流初感、提出疑问等进行书籍初探;进行读书方法梳理;激发读书兴趣,完成“阅读启动单”,制定阅读计划,记录下对整书本的初体验。然后为学生提供“阅读任务单”作为引导和促进学生阅读的“抓手”,并在“每日作业超市”中布置并提醒。 如在《细菌世界历险记》一书阅读中,设置认识“菌儿”——追寻“菌儿”——探寻“菌儿”与人类关系——走进科学趣谈——领略科技发展魅力一个阅读任务,引领阅读。
根据书籍内容的多少,在1-2个星期后进行推进课,了解读书进度、交流读书感受、进行选段精读、闯关推动及阅读小组构建。在交流读书感受时,请同学们以阅读任务单、批注等为内容,分享感受、方法,并对自己读书中出现的疑问进行交流讨论。同学们在分享讨论、倾听、闯关、对比中,产生新的读书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激发读书深入的同学带动周围同学组成读书小组,每日交流、共同进步,同时商讨读书收获的展示方式,如读书小报、读书推荐、思维导图、绘画、课本剧、集体分享。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单”,既为学生梳理交流分享整本书内容提供思路,又联系生活激发思考,还留有自己交流的空间。如在《宝葫芦的秘密》一书交流分享单中设计了人物形象、读书感言、方法分享、情景再现、以身入“局”五个方面,从深入交流导向联系生活,引导行动,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与认知。
(三)拓展阅读的广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鼓励学生跟着课本去读书、去旅行、去探秘博物馆、去观察学校、寻觅四季、探访家乡……去感受、去体验、去获得。跟 着《火烧云》,走进肖红的《呼兰河传》;跟着冰心奶奶读《繁星·春水》;在《挑山工》《珍珠鸟》《刷子李》后感受《俗世奇人》的魅力……看校园四季、走进孔子、孟子博物馆、研学先贤圣地、在家乡的美景中感受景、人、情,在无限的阅读情境中体验、学习、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构建的阅读模式是一次有效的尝试,而我们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的调整、改进,与学生共成长,期待在阅读中看到少年学子们最美的身影。
参考文献
[1]赵清茂,邵小燕.在开放中拓展在互动中成长——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模式的构建路径[J].小学生(上旬刊),2023,(08):136-138.
[2]钟小梅.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模式的构建[J].启迪与智慧(上),2022,(06):112-113.
[3]王爱梅.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模式构建[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