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英语新闻文本融入多模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牛利平

武汉学院 430212

一、研究背景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仍以“教材+板书 + 领读”单一模态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词汇释义与例句,难以建立词汇与语境的关联,导致词汇学习效率低、运用能力弱,学习兴趣不足。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英语新闻文本具有真实性、语境完整性的特点,不仅覆盖大学英语高频词汇,还能为词汇提供真实的使用场景,契合多模态教学“语境化、多感官”的需求。因此,将英语新闻文本融入多模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改革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重要尝试。

二、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理论:该理论主张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协同开展交际与教学。在词汇教学中,单一文字模态难以让学生全面理解词汇,而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模态协同能帮助学生建立多维词汇认知。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原则

1. 模态协同原则:确保英语新闻文本与多模态资源深度融合,避免单一模态。

2. 文本适配原则:英语新闻文本的选取与教材重点词汇高度匹配。选取的BBC、CNN 新闻报道包含所有目标词汇,帮助学生建立教材词汇与真实场景的关联。

(二)教学内容与资源准备

1. 教学内容确定:第一学期选取《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第1 册 5 个单元重点词汇为核心,匹配对应主题的英语新闻文本。第二学期以第 2 册中 5 个单元重点词汇为核心并匹配对应主题的英语新闻文本。

2. 多模态资源准备:针对每篇英语新闻文本,准备三类资源:一是视频资源,剪辑 1 分钟左右的新闻片段,嵌入中英文双语字幕,标注目标词汇;二是音频资源,录制新闻文本朗读音频,语速适中,方便学生课下听读;三是文字资源,整理新闻文本,用加粗的方式标注目标词汇。

(三)实施过程

选取某个相关新闻报道作为文本,设计教学时长1 课时(45 分钟):

1. 导入环节(5 分钟):播放 1 分钟新闻视频(无字幕),提问“视频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听到了哪些相关词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主题与词汇,激活已有知识储备,营造学习氛围。

2. 词汇呈现环节(15 分钟):播放嵌入中英双语字幕的新闻视频(目标词汇用红色标注),让学生边看边标注听到的目标词汇;展示标注目标词汇的新闻文本,讲解目标词汇的词性、释义及用法;播放语速适中的新闻音频,让学生逐句跟读。

3. 词汇练习环节(15 分钟):练习的形式是文本填空,即发放删减目标词汇的新闻片段材料,让学生结合语境填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目标词汇用法。

4. 总结与作业环节(10 分钟):用思维导图梳理目标词汇的释义、搭配及新闻语境,强化知识体系。

(四)实验过程控制

1. 研究对象控制:实验前选取本校大一非英语专业(均为法学专业)的 4 个本科行政班进行前期词汇测试,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重点词汇为核心设计前期测试(测试题型包括词义匹配、单词填空,总分100 分,测试时长60 分钟)。选取平均分(A 班68.2 分、B 班67.5 分)、整体成绩分布无显著差异的 2 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与控制班,确保初始词汇水平一致,排除专业差异等无关变量干扰。

2. 教学变量控制:两个班由同一教师授课,教学课时(每单元6 课时,其中词汇教学 1 课时)、教学内容、测试难度完全一致;唯一差异为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英语新闻 + 多模态”教学;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仅依托教材与板书,讲解词汇释义、例句,组织领读等)。

3. 数据收集控制:词汇测试前不通知学生,避免“应试准备”影响数据真实性;问卷发放采用匿名形式,鼓励学生如实反馈;所有测试卷由不参与实验的一位教师独立阅卷,统一评分标准,确保评分的客观性与公正性;问卷回收后,对反馈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数据真实反映学生态度。

四、实证分析

(一)实验前基础数据对比

1. 实验前基础数据对比: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期测试成绩显示,实验班平均分 68.2 分,控制班平均分 67.5 分,两个班整体成绩分布相近,无明显差距,说明两个班初始词汇水平基本一致,符合实验研究的样本选取要求,为后续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2. 初始问卷调查结果:对 4 个行政班发放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问卷”显示, 85% 的学生认为“词汇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78% 的学生表示“难以记住词汇的搭配与使用场景”; 72% 的学生希望“通过真实文本学习词汇”。这一结果验证了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痛点,也为“英语新闻 +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

(二)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

1. 第一次词汇能力测试(第一学期末)分析:第一学期末词汇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平均分(82.5 分)显著高于控制班(75.2 分)。从题型表现来看,实验班在词义匹配题(考查词汇记忆)的平均得分率为 81% (控制班为 67% ),在单词填空题(考查词汇运用)的平均得分率为 78% (控制班 63% ),表明实验班学生在词汇记忆与运用能力上均显著优于控制班。

2. 第二次词汇能力测试(第二学期末)分析:第二学期末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平均分 85.1 分,控制班平均分 76.8 分,这进一步证实“英语新闻 +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具有稳定性。

3. 实验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对实验班发放的问卷反馈显示, 88% 的学生认为英语新闻文本帮助他们理解了词汇的实际用法; 82% 的学生喜欢视频+音频+文字的多模态教学形式,认为学习过程更有趣,不仅可以学习单词用法,还能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国际时事和异域风情。

(三)数据分析结论

综合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和问卷反馈可知,英语新闻文本融入多模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模式具有显著有效性:在词汇能力层面,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词汇记忆与运用能力;在学习态度层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缓解词汇学习焦虑,增强自主学习意愿。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实证研究,证实英语新闻文本融入多模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词汇能力与学习兴趣,还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在“智能+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多模态资源与技术的融合,推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改革,助力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本研究仅选择一所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代表性有限,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

参考文献

程如璋. 多模态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140-142.

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114:3.

孔亚楠. 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外语词汇教学[J]. 语文学刊,2008, 12: 155.

李传馨.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 科教导刊,2022,24:29-30.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 5:7.

作者简介:牛利平,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 2023 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编号WYJY202309)、2023 年横向项目(编号 H202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