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融合实践与创新发展研究
岳易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手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深度融合既是文化基因传承的创新路径,也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教育策略。本文从文化认同、创造力培养、课程建构等维度系统剖析非遗手工在学前教育中的多维价值,结合典型案例提出"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家园协同-评价创新"四位一体的融合路径,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非遗手工;学前教育;文化传承;创造力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与本土文化复兴诉求交织的当代语境下,非遗手工与学前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数据显示,我国76%的幼儿园已开展非遗主题活动,但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非遗素养结构性缺失、课程同质化严重、家校协同机制薄弱等现实困境。以浙江西岗镇幼儿园的烙画课程为例,该园虽将湿地生态元素融入传统烙画技艺,却因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导致教学活动停留于技法模仿层面,未能充分释放非遗项目的教育价值。这折射出当前非遗教育实践中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目标割裂的深层矛盾。本文通过解析典型实践案例,试图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二、非遗手工教育的双重价值维度
(一)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机制
非遗手工特有的"手脑协同"实践属性,使其成为传统文化启蒙的理想载体。在河北迁安剪纸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窗棂纹样的对称规律,通过折叠剪刻体验"天人合一"的造物智慧。这种具身认知过程使幼儿在触碰剪刀与红纸的物理交互中,同步建构对地域建筑文化的情感认同。追踪研究表明,持续参与此类项目的幼儿文化认同感提升达42%,其文化表达呈现从"图案复制"到"符号重构"的显著进阶,如有的幼儿将现代卡通形象与传统剪纸纹样创造性结合,体现出文化传承的活态特征。
(二)儿童发展支持系统的构建
非遗手工的开放性特征为儿童多元能力发展提供了独特场域。石家庄第一幼儿园的扎染课程中,幼儿在反复浸染棉布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更通过观察染料渗透轨迹理解流体力学原理。这种将工艺实践与科学探究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美育的单一维度。更具创新价值的是奉城幼儿园开发的音乐剪纸课程——教师播放《春节序曲》引导幼儿根据节奏起伏调整剪纸力度,使静态的剪纸作品呈现出动态的视觉韵律。这种跨模态艺术表达训练,有效激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实践困境的多维透视
(一)课程实施的表层化倾向
当前43%的幼儿园将非遗手工窄化为节庆主题的装饰性活动。如某园在中秋节组织的泥塑教学仅要求幼儿仿制月饼模具,既未挖掘陶艺背后的祭祀文化内涵,也未延伸至食物保鲜的科学探究,导致课程陷入"有技艺无文化,有活动无发展"的窠臼。这种工具化倾向割裂了非遗项目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的有机联系。
(二)师资素养的结构性断层
调查显示,65%的学前教师对非遗技艺停留在符号化认知层面。在江西某师范院校的观摩课上,尽管教师详细讲解竹编技法,但因自身无法熟练演示六角孔编法,导致幼儿在交叉经纬时频繁出现结构松散问题。这种"能说不能做"的师资现状,严重制约了教学过程中文化体验的深度。
(三)教育成果的创新性缺失
当前幼儿非遗作品普遍存在传统样式与现代审美的割裂。江苏某幼儿园的蓝印花布作品展中,90%的作品机械复制传统纹样,仅有少数幼儿尝试将恐龙、机器人等现代元素融入设计。这种创新乏力现象折射出教育过程中文化转化意识的薄弱。
四、四位一体的融合路径构建
(一)梯度化课程开发策略
课程设计需建立文化要素与儿童经验的衔接通道。浙江磐安二幼开发的"山城宫灯"课程颇具启示——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家乡桥头的传统宫灯,继而提供PVC管、彩色薄膜等现代材料,鼓励幼儿设计具有声控功能的"智能宫灯"。这种"传统技艺-生活观察-现代创新"的三段式教学设计,既传承了营造智慧,又培养了工程思维。韩山师范学院的跨学科实践同样值得借鉴,该校将潮州剪纸的阴阳刻技法与数学对称概念相结合,使幼儿在创作蝴蝶剪纸时自然理解轴线关系。
(二)双轨制师资培养模式
破解师资困境需构建院校协同培养机制。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创设的"非遗工坊"模式成效显著:工艺大师负责传授缠花、绒花等核心技艺,教育学教授则指导将72道土布工序转化为适合大班幼儿的编织游戏。这种"技艺传承+教育转化"的双导师制,有效弥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法的鸿沟。
(三)生态化家园协同网络
北京某幼儿园的实践表明,家长深度参与能显著提升教育成效。该园开展的"清明食育"课程中,家长带领幼儿采制艾草,师生共同探究青团的染色工艺,最终将作品义卖捐助社区老人。这种"材料采集-工艺实践-情感培育"的完整闭环,使非遗教育成为联结家庭与社区的文化纽带。
(四)发展性评价体系创新
评价机制应关注儿童在非遗学习中的成长轨迹。上海某园设计的"非遗护照"颇具特色:幼儿每掌握一项技能即可获得传承人签章,系统记录从"技法学习"到"创意表达"的进阶过程。更富创意的是杭州某园开展的"非遗盲盒"活动——幼儿将自创剪纸作品封装成盲盒进行交换,在游戏化评价中体验文化共享的乐趣。
五、结论与展望
非遗手工与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通过教育转化实现文化基因的创造性传承。本文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式,在提升文化认同、激发创新潜能方面体现了双重意义。未来,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应用,如开发VR非遗博物馆帮助幼儿穿越时空体验工艺演变,或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幼儿非遗作品数字藏品库等探索,将使传统文化进一步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为文化自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小玲. 非遗课程在幼儿园中的系统化实施[J]. 学前教育研究, 2024.
[2] 王卓. 非遗手工艺术与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融合策略[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