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阎丽萍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肩负着育人使命。随着社会环境、学生个体特点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围绕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其开展创新实践的有效路径,包括工作理念更新、教育方式革新、平台建设拓展以及与学生沟通机制的优化等。旨在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大学生成长,教育模式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承担着思想引导、心理辅导、行为管理等多重职责。随着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灌输式、单向传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需求。为提升育人成效,高校辅导员亟需在教育理念、手段和路径上不断创新,以更符合青年特点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当前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思政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策略。
一、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部分辅导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对思政工作的理解仍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教育内容多流于形式。受课程设置和精力分配限制,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难以开展深入、持续的引导工作。这种状况在学生中产生了“说教疲劳”,削弱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此外,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活跃、个性突出、价值观多元,对信息的接受和表达方式更加依赖网络和社交媒体,传统面对面的宣讲或主题班会形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新媒介环境中信息复杂,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对辅导员的权威性和引导作用也构成挑战。而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工作机制仍偏重行政任务安排,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无法真正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
二、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转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理解青年、尊重差异、注重引导的基础上。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单纯管理者向成长引路人转变,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前,学生思想日趋多元,教育者要跳出“说教”的框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与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需进一步拓展,不仅局限于政治理论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责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提升。辅导员需树立“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沟通、活动组织、危机干预、职业规划等各个环节,使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强调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强化人文关怀、情感共鸣,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回应其内心困惑和价值追求。
三、思政教育方法与手段的融合创新
面对多样化的传播环境和学生兴趣点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在教育手段上也需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校园论坛等形式,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生动化的传播材料,提高学生的接受度与参与感。例如,通过推送主题推文、开展线上互动话题、拍摄情景短剧等形式,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的思考与共鸣。这种灵活的传播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拘泥于课堂之内,而是延伸至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景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引导作用。
同时,情境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也能有效提升教育的体验性和感染力。辅导员在班会、讲座之外,可设计专题研讨、模拟法庭、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社会调研、校园事务管理等真实任务,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与自我的理解。此外,利用心理辅导技巧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既能解决现实困扰,又能实现价值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体化、人性化,更贴近学生的成长实际与精神需求。
四、多元协同机制与支持平台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辅导员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协同机制。辅导员应加强与任课教师、心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衔接。同时,通过建立思政工作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任务协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月、典型引导等活动中形成合力,提升整体教育效能。
高校还应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与平台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沟通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提供时间和资源保障,减轻其非教育性负担,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此外,建设智慧化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精准施教、动态干预,也是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方向。
五、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与实践平台的拓展
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辅导员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园事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其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赋予学生更多的组织权、话语权,让其在参与中形成认同感,在行动中实现自我成长。通过组建学生党团组织、思想骨干队伍和朋辈引导小组,形成学生带动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的良性循环,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辅导员还应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力量,通过榜样示范带动整体氛围的正向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拓展实践育人的平台也至关重要。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外调研、社区服务、企业参访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理解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国家发展,通过“思政微课堂”“热点时评”“青年讲坛”等形式开展交流与辩论,增强其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使思政教育更贴近现实、更富有生命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学生能够在实际体验中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论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不仅要转变理念,更要革新方法,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拓展实践育人平台。通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制度保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走深走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韵潇,苏周媛.退役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5,(08):128-130.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8.041.
[2]林伟芬.生成式AI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风险与应对措施[J].中国冶金教育,2025,(01):70-74.DOI:10.16312/j.cnki.cn11-3775/g4.2025.01.006.
[3]周鹏宇,张晋斌,秦迪.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的运用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5,(01):32-38.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5.01.005.
[4]左夏云.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23):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