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媒时代新闻摄影记者的转型探索

作者

陈星宇

乌鲁木齐晚报(乌鲁木齐晚报集团)

摘要: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刻重塑了新闻传播生态,新闻摄影记者正经历从“图像记录者”到“智能叙事者”的范式转型。本文深入剖析了智媒时代传播生态的变革、新闻摄影记者能力重构的路径以及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新闻摄影记者需构建“技术——叙事——伦理”三维能力模型,以应对智能传播时代的职业危机与机遇。研究发现,成功转型依赖于智能工具链的掌握、沉浸式叙事创新及跨学科素养整合,同时需建立技术伦理审查机制以规避算法偏见与内容异化风险。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摄影;技术转型;沉浸式叙事;数字伦理

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刻重塑了新闻传播生态,新闻摄影记者正经历从“图像记录者”到“智能叙事者”的范式转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新闻摄影记者的转型方向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智媒时代的传播生态变革

(一)技术驱动的新闻生产革命

在人、机、物三元共生智能生态下,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闻采集、生产、分发全流程。基于文本输出图像的人工智能——DALL-E3,可以让一台机器根据人类所输入文字的画面描述,生成真实可触可看的新闻现场虚拟图像,从而让新闻报道有了新的视觉体验。飞行器拍摄技术——无人机群可以将新闻现场360°无死角地进行抓拍,通过飞行器飞行获得新闻现场画面,迅速、有效、精准地获取新闻现场的第一视角。区块链新闻源确保了新闻源的真实及其不可变更,使得新闻具备可信任度。基于人脑与机器互相结合进行媒体生产的技术——脑电波控制无人机拍摄,对记者所拍摄场景的画面进行控制,从精神上思维角度进一步促成新闻采集便利与高效[1]。

从传播生产端来看,算法推荐增强了新闻分发率,例如,TikTok等媒介依据用户的行为习惯、兴趣偏好等各个纬度的标签建立用户的画像标签体系,再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应兴趣的新闻内容。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产生信息茧房效应,用户接触异质内容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出现对新闻价值判断的窄化,难以获知新闻视角的多样性。

(二)受众需求的结构性变迁

新闻消费者的重心正在向Z世代转移,结构上的转变非常明显,深度的新闻内容需求比5年前提升了230%,新闻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新闻事件,更加需要深层次的、有解释性、背景化的新闻内容,想要看到新闻背后和事件深层次的本质[2]。VR新闻的浏览量是传统图文新闻的5.2倍,具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新闻内容的高留存率使得用户更容易进入新闻场进行新闻内容的亲身感知,从而提升新闻内容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参与式文化传播让UGC成为社交平台新闻流量的68%,在新闻的消费过程中,用户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用户会通过评论、分享、创作等各种行为来积极介入新闻内容,由此导致新闻生产方式从单向的传播到多向互动的转变。

这种需要的变化导致新闻摄影从“定格纪实”变为“长程叙事”。新闻摄影记者不再满足于定格新闻事实发生的瞬间,而是要求在定格新闻事实核心画面的同时,构建新闻发生的完整时间、空间叙事框架,将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和影响的全貌展示给受众。如,纽约时报VR项目的《Thedisplaced》,运用VR360°视频,让受众身临其境于叙利亚难民营,在感受难民营现状的同时,通过与VR虚拟空间场景中的人物互动,了解到难民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面临的精神危机等,达成受众的情感感受和认知理解的双重作用[3]。

(三)职业危机与机遇并存

技术替代也是传统新闻摄影从业人员面临的挑战之一。根据美国PoynterInstitute统计,到2024年传统新闻摄影员数量将减少42%,许多传统新闻摄影员面临失业或转型的焦虑。但与此同时,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岗位收益有75%的溢价。因此,这呈现出业界对于具备“技术+叙事+伦理”复合能力人才的强需求。优秀的转型者要求除了掌握智能终端、数据可视化、算法叙事等技术外,更要兼具人文情怀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技术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才能具备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所需的新能力。

二、新闻摄影记者的能力重构路径

(一)技术能力的多维拓展

1.智能工具链的掌握

在新闻生产方面,技术升级带来了采集能力的提升。RedKomodo6KPro相机实现动态拍摄和HDR视频拍摄,为新闻摄影记录了更加真实、细腻的新闻现场信息,带来更加优质的新闻影像素材。无人机集群可自动规划拍摄航线,并实现拍摄数据的实时回传,可高效覆盖与采集新闻现场的相关数据。在处理方面,RunwayML利用AI来生成过渡特效,可实现新闻视频的自然过渡;AdobeFirefly完成图像智能修复和图像风格转移,可对拍摄图像快速进行优化和风格化处理,增强新闻视觉的可看性。在验证方面技术是质量的保证,ForensicAI可识别Deepfake篡改,Exif数据溯源技术可还原图像的原始属性和真实性,杜绝假新闻的传播[4]。

2.数据新闻的深度实践

从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中求得新闻宏观视角。例如MaxarWorldView-4卫星可提供高分地球影像,从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可获得森林砍伐、冰川融化、城市发展等环境变化现状,为环境新闻报道提供直观、精准的数据支持[5]。Observable笔记本打造交互化数据可视化界面,将抽象、繁琐的数据视觉化、动态化、可交互式地展示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新闻背后的数字含义。LSTM模型这种机器学习算法实现预警预测性灾害类报道,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判断与学习,预测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范围,并提前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二)叙事模式的范式革新

1.沉浸式叙事体系

空间叙事指利用MetaQuest3等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新闻现场,受众可“进入”虚拟场景与数字人“互动”,犹如置身于新闻事件现场,使新闻更具代入性与体验性;时间叙事指通过TimeLapsePro系统实现新闻事件自动延时摄影,形成事件发展线,把一段时间内发展新闻浓缩进一则视频,以帮助受众看到事件发展的变化;感官叙事指探索用Neuralink脑电波进行VR新闻,将记者生理反应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参数,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闻沉浸性与可信度。比如,在《卫报》关于俄乌冲突的报道中,运用VR设备让用户“亲临”冲突前线的战壕,利用当时记者的心率监测数据,不仅让用户能够看到战壕现场的画面,还感受当时记者的心率反应,将新闻的报道,带给受众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击。

2.算法叙事的创新应用

基于BERT模型的用户画像技术实现个性化新闻推荐引擎,利用用户兴趣、行为数据为用户定制化推荐新闻产品,促进新闻产品传播效率与用户体验满意度提升。Twine+GPT-4系统实现了动态分支叙事,用户的每次选择决定着新闻走向的分支,变新闻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与挖掘,增强用户的体验与交互能力。游戏化新闻产品《纽约时报》的ClimateGame将气候变化数据转化为互动操作的游戏关卡,用户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学习到相关气候变化知识,并增强新闻产品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将用户参与度提升了300%。

(三)职业素养的跨界整合

1.数字伦理体系构建

首先,制定GDPR合法的数据新闻工作指南,在采集、处理、应用等使用个人数据时尊重用户的隐私数据权利和用户数据保护。其次,编制AI生成内容的伦理审查表单,对通过AI生成出来的新闻内容进行伦理审查,避免虚假信息、歧视性内容等伦理问题。再次,创建算法偏见检视与校正工具,减少新闻分发、新闻生产中出现的算法偏见,保障新闻内容的公正、客观。比如,BBC新闻人工智能编辑部设立“伦理编辑”一职对自动产生的内容进行人工审查,评估这些内容传达的价值观是否恰当及事实是否正确等。

2.跨学科知识融合

利用传播心理学与计算传播学的交叉探索受众,对受众的心理、传播行为等进行研究,为精准解读受众提供帮助。利用数字人文(文本挖掘及图像语义分析)拓展新闻深度,通过对海量文本、图像等的挖掘与分析,揭示新闻的文化、历史等背后的深意,扩展新闻叙事层面。采用科技哲学视角,使记者们学会“批判地”看技术,做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

三、转型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依赖与人文价值的冲突

技术导致新闻价值的“异化”,算法推荐逻辑强化的“流量逻辑”将助推产生“标题党”等非议和不实信息;AI技术导致的内容真实性挑战,则将带来2025年的“18%的Deepfake新闻误报”;技术对策则在于构建“技术-编辑”的双重把关体系,在人工智能自动生产的过程中,设置人工干预和把关环节,《卫报》就尝试AI生产内容的“红旗系统”,用于自动判定易出现高风险的内容,由人工编辑审核、把关。

(二)职业身份认同的重构

从传统的“记录者”向“架构师”的身份转换,即一名记者还需要扮演技术操作者、叙述设计者、伦理监察者等多维的角色。同时,由于分布式的工作关系在许多场景下应用,自由记者将通过MuckRack来组建一个虚拟型的编辑部。解决的办法之一便是跨领域型培养复合人才,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智能影像创作”专业,通过摄影类、计算机科学类和传播学类的学习模式来培养智能化的新闻摄影人才。

(三)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通过在某一垂直领域深耕来打造出特色竞争优势,例如环境类遥感记者可以根据来自卫星的分析数据解读一个地点的生态现状。通过分布式协作网络来提高运营效率,MuckRack目前已经拥有全球50万名自由记者,为他们连接了起来。新的创收模式,例如数据新闻订阅、VR的付费报道,《纽约时报》的ClimateVRR项目单月的订阅金额在500万美元以上,而这些也给新闻摄影记者如何转型提供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

结束语

智媒时代,新闻摄影记者是技术与人文相融的大系统。在智媒时代,新闻摄影记者的转型是一场持久战,在技术、叙事、人文等相关素养上发力,并正确地面对转型过程中的重重困局,在技术、人文、叙事能力上才能不断吸收、学习与运用,在智媒时代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继续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新闻摄影报道,为新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尹迪. 智媒时代新闻变异及危机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24.

[2]陈璐.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转型方法探究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4, (02): 85-87.

[3]程应军. 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位移及角色转型研究 [J]. 记者摇篮, 2023, (11): 57-59.

[4]李军翰. 新媒体对纸媒新闻记者的影响 [J]. 记者摇篮, 2023, (10): 135-137.

[5]王晓. 全媒体发展现状分析和传统纸媒新闻记者转型探索 [J]. 新闻传播, 2023, (11):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