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域文化特色在殡葬建筑与城市公益性墓地设计中的表达

作者

王志伟

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1 引言

传统殡葬文化根植于地域特色,其建筑与墓地承载着民族记忆、民俗风情和精神追求。在现代殡葬建筑设计及城市公益性墓园规划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地域文化的彰显和民众情感的慰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巧妙运用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兼具文化内涵、精神寄托与实用功能的殡葬表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哀思与慰藉的统一,为殡葬建筑与墓园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2 工程概况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 88334.21m2 ,权属面积 53517.53m2 ,总建筑面积11957.64 ㎡,容积率 0.22,建筑密度 13.01% ,绿地率 58.42% 。建筑功能齐全,设计有业务中心、值班休息楼、悼念楼(含骨灰寄存区)、遗体处理楼、火化楼、垃圾站等用房。

悼念楼 2 层,高 16.9 米,耐火等级二级,一层有外休息廊道、2 个悼念厅和 3 个守灵厅;二层设外休息廊道、1 个悼念厅和 2 个守灵厅。遗体处理楼 2 层,高11.1 米,地上耐火二级,地下耐火一级,首层负责遗体接收处理,二层有法医办、冷库和遗体整容等空间。火化楼 2 层,高 17.95米,地上耐火二级,地下耐火一级,一层有大厅、取灰室,二层设告别室、火化操作室及夹层休息室。整个项目功能布局合理,环境友好,满足殡葬活动全流程需求。

3 殡葬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

3.1 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3.1.1 新中式风格的运用

仙逸园的建筑设计采用了新中式风格,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中式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建筑造型以坡屋顶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对屋顶的重视,坡屋顶不仅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还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时简洁的立面线条和现代材料的使用,使得建筑在传统韵味中透出现代气息。

3.1.2 虚实与色彩的对比

在立面设计上通过体量的虚实变化和材质颜色的对比,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例如,悼念楼的外休息廊道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与深色的屋顶和墙体形成鲜明对比,既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又使建筑在光影变化中更具层次感。

3.2 景观设计

3.2.1 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的融合

仙逸园的景观设计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菊园的设计,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哀思,用菊园来寄托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既符合殡葬场所的文化氛围,又增添了景观的观赏性[1]。

3.2.2 生态人文景观理念

结合热带生态人文景观风格,仙逸园在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本土植物,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在行政办公楼两侧种植本地的热带植物,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的遮荫空间,同时也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3.2.3 功能与景观的结合

仙逸园的景观设计不仅注重观赏性,还充分考虑了功能需求。如在员工宿舍楼西北侧设置的运动场地,由篮球场和若干组休闲健身器械组成,为员工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场所。同时,在运动场地周边种植了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屏障,减少了运动场地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3.3 功能布局与空间设计

3.3.1 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设计通过“三进”的礼制格局有效串联起三大功能区,第一进附属功能区,第二进联系区,第三进悼念区。

第一进附属功能区以入口业务中心为片区核心,串联其南侧的员工宿舍,同时也是项目文化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场地被从中穿过的河道分隔为东西地块,第二进联系区主要通过景观风雨走廊打通场地东西地块联系,既可在降雨天气保持人行通达,又可增加景观特色;第三进为项目的悼念楼、遗体处理楼与火化楼,设计有大型的集散广场、悼念广场和景观中庭,依山傍水,私密性好,形成功能重心。

仙逸园的功能布局充分考虑了殡葬活动的流程和需求,形成了业务办理—悼念—火化的基本格局。将悼念楼、遗体处理楼、火化楼等主要功能建筑分布在场地的中心区域,便于家属和工作人员的通行。同时,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将悼念和工作人员进行分流,使得各个功能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例如,遗体处理楼与火化楼之间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形成了“人在地上走,尸体地下运送的基本格局”,既保证了遗体运输的便利性,又避免了对地面景观的破坏。

3.3.2 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

在空间设计上,仙逸园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对殡葬活动的影响。例如,悼念楼内的悼念厅和守灵厅的设计,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有大、中、小厅,不仅满足了殡葬仪式的功能需求,还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装饰设计,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守灵厅内设置了独立的休息区和饮水区,为家属提供了便利。此外,悼念楼还设有宽 8.1 米宽外休息廊道,供家属在悼念活动之余休息、交流,体现了对家属情感需求的关怀,同时也能起到疏散人群降噪的作用。

3.4 材料与装饰

3.4.1 本土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仙逸园大量使用了本地建筑材料,如青瓦、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还能够体现地域特色。例如,外墙采用灰色、白色真石漆喷涂,既具有天然石材的质感,又符合环保要求;而青瓦的运用则体现了海南地区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使建筑更具纪念意义。

3.4.2 装饰元素的文化表达

在建筑装饰方面,项目通过细节设计体现了地域文化。例如,门窗采用隔热金属型材和中空玻璃,既满足了节能要求,又通过其简洁的线条和深灰色调漆饰面,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此外,建筑内部的装饰也充分融入了地域文化元素,如在悼念厅和守灵厅内悬挂具有海南特色的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氛围。

4 地域文化特色在殡葬建筑与城市公益性墓园设计中的融合策略

4.1 提取地域建筑元素

提取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并运用到殡葬建筑中。例如,凯里的殡仪馆设计以当地苗族民居为原型,简化民居屋顶形式,采用双屋檐设计,并运用木纹装饰立面和穿斗式木结构,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精髓,又增强了建筑的庄重感。

4.2 承载文化教育功能

墓园设计可以融入文化教育功能,传承历史与文化。例如,盐城的仁智公墓依托五条岭烈士陵园,打造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和新四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兼具纪念与教育功能[2]。梅州市福乐人文纪念公园引入公园设计艺术和手法,力求设计自然化的园林环境,创造出满足不同信仰服务性设施完备的殡葬园林。

4.3 体现地域风俗习惯

尊重并体现当地的风俗习惯。如苗族殡葬习俗中注重护灵和送灵仪式,设计时将火化间与殡仪馆的距离适当拉长,为仪式提供施展空间。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本土习俗的尊重,还能满足群众的情感表达。

4.4 生态与可持续设计、科技殡葬

生态葬的推广设计中融入新理念,不仅节约土地,还能体现对自然的尊重;现代墓园科技殡葬与绿色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即能集约土地,也符合当代殡葬改革的最新精神。同时雨水收集、中水循环、太阳能利用等,符合墓园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地域文化特色在殡葬建筑与城市公益性墓地设计中的表达,能传承地域文化,满足民众情感需求与文化认同。通过融入地域建筑元素、自然景观与文化符号,体现风俗习惯,承载文化教育功能,助力打造既有文化内涵又具功能性的殡葬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殡葬需求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冰.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付小飞.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艺术[J].新建筑,2005(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