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声乐作品的风格及对声乐艺术的影响
武文波
山东艺术学院 250014
摘要:美声唱法作为现代艺术唱法的流派之一,其对演唱者的要求极高。需要音色洪亮,富有穿透力,声音的情感要对观众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基于此,对演唱者的高要求让美声专业唱法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大受欢迎,并流传甚广。在此背景下,乔治·费里德里希·亨德尔受其美声唱法的影响,为了在自己的作曲中让人感受到饱满的感情,他积极运用了大量美声唱法中的声乐技巧,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独特作曲方式。本文分析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和结合亨德尔作品对其创作特点进行分析,说明了亨德尔作品中所具有的声乐技巧及其作品对于声乐教学的学习价值。
关键词:亨德尔;声乐作品;亨德尔风格;声乐艺术
引言: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声乐发展前景十分平坦广阔。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作曲及演唱家。乔治·费里德里希·亨德尔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为日后声乐发展提供了许多的优良作品,并对现代作曲及演唱教学与发展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使用简单的音乐手法,营造出听觉上的多重享受,在保持艺术作品美感的同时,不缺生活和民族气息。由于其作品受美声唱法影响,他的作品也会经常出现在主调、和声之中有复调段落的情况,这也让他的作品更加变幻莫测。也正因如此,其作品对美声发展和教学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
(一)乐曲工整性特征
在巴洛克时期,欧洲的声乐作品普遍具有乐曲工整的特性,该特性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在作曲家进行作曲过程中,乐曲的自身结构十分工整,二是乐曲的节拍和节奏十分的规律,给人的感觉十分整齐。对巴洛克时期音乐及美声作品进行分析过程中,作品的工整性特征十分普遍。在该时期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工整作为基础,无论是乐曲的结构还是节奏和节拍都具有该特性。在亨德尔作品中,无论是《从暴风雨中归来》还是《纵情欢乐》,虽然二者在唱法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也都具有该特征。因此,研究者和学习者在对两首作品进行学习和研究时,先要了解节奏的统一速度,才能更好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节拍速度,保证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平稳的演唱该乐曲。通过研究和学习也不难发现,想要掌握巴洛克时期亨德尔的曲目,需要着重注意该乐曲的风格和特点,在演唱中需要庄严与稳重并进,且不能失去巴洛克时期华丽激情的特点。
(二)旋律装饰性特征
巴洛克时期声的乐作品之中,其独特的装饰音也不可忽略。在此期间,欧洲大陆上,无论是演唱者或是教育者,对曾经的歌唱形式和技巧进行了发展,创新以及反思。演唱者再也不拘泥于曾经的演唱模式,而是结合当时最新的人体科学,开始从单一的旋律中提取音节,结合自身独特的发声方式或演唱方式,在演唱中加入更多的装饰音。这种像炫技一样的装饰音,一经出现,就在欧洲大陆立马掀起了十分追捧的狂澜。而由于人们追逐装饰音的热潮,它自身也发展出了更多的种类。所以,在整个巴洛克时代,基本上每一首歌曲都会被歌手加入大量的装饰音。其中,由于副歌部分需要反复表演,为避免听众感受到枯燥乏味,歌手们会在副歌部分增加很多即兴装饰音,来丰富听者的观感,也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通过装饰音的形式,融入到演唱之中去,更是为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而装饰音这一突然出现的演唱方式的受欢迎程度,也可以从亨德尔的作品中窥见一二[1]。
(三) 演唱技巧性特征
巴洛克时期艺术充满激情、大胆且华丽,这也影响到同时代下演唱者和作曲者的风格。在该时期背景下,很多演唱家理想中的声线是圆润且富有弹性的。这种声线除了能在表演中带给听众极致享受外,在当时的剧场中其音质也十分完美,可以将表演者的优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对于演唱者来说,这种声线能够在对不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结合歌曲内容对自身声线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所表演的曲目,保证歌曲演唱质量和完成度。对于研究这一时代的学者和学习巴洛克唱法的学生来说,想要理解这一时期的唱法技巧特征,不仅要阅读大量背景资料,还要对该时期的乐曲和特征进行完整的梳理,掌握其乐曲体系,才能更好的了解巴洛克唱法技巧以及乐曲编写技巧。
二、通过亨德尔作品对其创作特点进行分析
在亨德尔无数的作品之中,主要有两部分具有十分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内容,而这两部分内容也恰巧为后世的美声教学和作曲艺术提供了极大的可参考和研究性。
(一)《绿树成荫》
在我们对《绿树成荫》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这部作品在演唱中具有整体性。《绿树成荫》整部作品一气呵成,给予听众的观感良好。原因是其歌词采用宣叙调的形式,让演唱者进行抑扬顿挫的演唱。由于宣叙调的演唱特点,其音准始终十分平稳,并且演唱者能够将其与伴奏和谐有序的融合在一起,让其能够与作品的旋律完美融合。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将其不稳定的变化停留在不稳定的音符上,再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演绎,整首作品带给听众的感觉并不像普通的歌唱作品,而是更像一种诗朗诵,也是正因为此,该作品才能给听众带来一气呵成的视听感受。
对《绿树成荫》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演唱者想唱出令人眼前一亮,听后记忆犹新的作品,就需要将自身内在的艺术修养与作品情感内涵进行有机结合,让二者趋于统一,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在声乐创作之中,演唱者需要将唱法和伴奏视为一体,才能为观众呈现出作品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
(二)《弥赛亚》
亨德尔身处巴洛克时期,其作品也会出现巴洛克时期艺术具有的普遍特点。亨德尔在进行创作时,看重在节奏上做阶梯式的力度变化,以求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良好的节奏变换。这也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其创作的音乐剧时,要具有良好的节奏感,把握住其作品中的节奏,才能完整并良好的将其作品演唱出来。同时,演唱者想要完整的将其作品特性展现给听众,演唱者也要掌了解亨德尔作品特点,掌握其作品中各个乐段之间不同的力度[2]。
从清唱剧《弥赛亚》整体内容上来说,亨德尔对其内容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思考,这也透露出他对人性的思考和研究,超越了同时期的许多宗教音乐作品。而《弥赛亚》的大受欢迎,也能体现出亨德尔对于题材以及对人性研究方面精准的把握度,以及在创作中对二者之间的取舍和融合有不凡的理解。《弥赛亚》这一清唱剧对于演唱者的嗓音要求十分严苛,同时,这部歌剧对于演唱者舞台情感宣泄也十分注重。亨德尔为突出该歌剧的宗教文化和背景,在创作中选用的技巧以及凸显的旋律十分庄重,配合演唱者的演唱,整部歌剧十分荡气回肠。因此,在对该歌曲进行练习时,演唱者应能够把握主题并了解歌剧背景,让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伴奏有效结合,才能表达出作者想要带给观众的情感。
三、亨德尔作品中所具有的声乐技巧
(一)对气息调节的技巧
对于声乐艺术而言,声乐演唱的重点,也是演唱者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于气息的把控。如果演唱者想要完整连贯的演唱一部作品,并在其中结合自身对作品的情感,在日常演唱和训练中对气息调节的把控就是其训练的重点环节。字亨德尔的作品中,虽然对初学者较为友好,但是对气息的把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对于美声唱法的学生而言,对气息的调节和把控是保证演唱者完整演绎作品的重点,也是美声唱法的核心要求之一。只有演唱者把握了对气息的调节技巧,才能保证其演绎的作品能够在其演唱过程中保持完整和圆满。也只有把握气息调节技巧,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够运用该技巧灵活的对自己的声音强度进行调节,同时用不同的气息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二)对于作品演唱中声音和力度的把控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得知,亨德尔的风格主要是以演唱者的自然嗓音为主,致力于展现演唱者个人嗓音风格,也是其具有个人魅力的一种独特特点。在亨德尔的作品中普遍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一特点也就要求了演唱者必须对力度的把握和运用技巧驾轻就熟。同时,在亨德尔的作品中,演唱者可以通过对自己声调和演唱的力度调节来进行演绎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一是可以对舞台的气氛进行渲染,二是可以感染听众,让听众与自己形成情感共鸣。所以,在演唱者运用亨德尔的作品进行训练时,可以有效的锻炼自己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和对气息的调节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能力。
四、亨德尔作品的学习价值
亨德尔在声乐史上地位极高,其作品在对后世美声唱法学生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培养节奏感
对于亨德尔的大部分作品,想要表现其完整的情感,就需要学生能够养成比较强的节奏感。在对于外文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太关注歌词而忘记了歌曲节拍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节奏感进行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歌词掌握情况,以保证在练习过程中不会出现节奏不合、走音等问题,也可以保证学生气息充足。另外,教师也要加强对于学生演唱的训练,除了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部分技巧外,教师也应当让学生在演唱中对调节气息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索。让学生明确气息调整方法要结合歌曲节拍进行变化才能与音乐高度融合[4]。
作为巴洛克时期的著名作曲家,亨德尔的作品也具有巴洛克时期节奏工整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对学生的气息调整进行训练,也要让学生养成较好的音乐节奏感。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虽然旋律简单,但对于演唱者来说,这种情况反而更不好处理。为了保证学生不容易出现忽快忽慢的问题,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一定的培养。亨德尔的作品难度不高,曲目较缓,是教师可以选择对学生进行节奏培养的良好选择。
(二)培养平稳的气息与声音连贯性
在美声唱法中,平稳的呼吸是保证演唱者能够完整将作品演唱出的基本要素。亨德尔的作品对学者十分友好,难度较低,作品中不会出现超高音,但高音音调最低也在降B之上。同时,演唱者对作品进行演绎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八到十小节的连续性。如果想要平稳流畅的进行演唱,就对演唱者对自身气息的运用和把控十分严格。所以,亨德尔的作品普遍难度不高,可以利用于培养演唱者平稳气息与声音连贯性之上,有效锻炼演唱者的中气息。另外,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在此过程中偷懒,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和改善,就会影响后续的气息运用。
(三)高效培养花腔技能
对于选择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在演唱过程中,尤其是古典音乐,利用其进行日常演唱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气息和节奏的把控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锻炼横膈膜的弹性以及自身的支撑能力。亨德尔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最为出众,对于学生来说,对亨德尔的作品进行演唱练习,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花腔内容,锻炼相关技巧,也不会因其实难度过高导致无法将训练进行下去。另外,装饰音作为巴洛克时期作品的特点之一。学生在运用亨德尔品进行演唱训练时,除了能够训练和掌握花腔技巧外,其装饰音也能得到一定的训练[5]。
结论:综上所述,亨德尔在巴洛克时代对日后的声乐作品风格及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其作品中无论是结构、作曲谱写、演唱技巧等方面都对日后的美声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对于学者而言,其作品极其适合练习,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因此,亨德尔的作品在培养声乐人才和作曲人才方面都有极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章:
[1]唐红枚.试析巴洛克时期清唱剧的艺术特征——以亨德尔为代表[J].戏剧之家,2022(18):51-53.
[2]郑月明.亨德尔声乐作品演唱分析及学习价值[J].艺术研究,2021(06):115-117.
[3]单雨璇.亨德尔声乐作品中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性及演唱方法[J].黄河之声,2019(8):44-45.
[4]陈进. 亨德尔声乐作品在声乐训练不同阶段的作用与意义[J]. 戏剧之家, 2017(7):2.
[5]温建珍. 亨德尔作品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应用[J]. 北方音乐, 2020, 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