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刘志鹏

山东省北镇中学

引言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的重要内容,涵盖城市功能分区、空间结构形成原因、合理规划等核心知识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依赖教材图文资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将理论与现实城市空间结合,也无法有效培养地理实践能力与综合思维。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需求高度契合。因此,研究项目式学习在该模块教学中的应用,对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与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概述

(一)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围绕真实、有意义的项目主题,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该模式强调任务驱动、自主合作、实践探究,通常包含确定项目主题、制定实施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成果展示与评价等环节,最终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特点与需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块具有较强的现实关联性与空间性,教学内容涉及城市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合理规划,需要学生结合现实城市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该模块的教学需求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空间理论,建立地理空间思维;二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城市问题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城市规划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意识。这些需求要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讲授,注重实践与探究环节的设计。

(三)项目式学习与该模块教学的适配性

项目式学习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的适配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项目式学习的“真实问题导向”可结合现实城市空间案例设计项目,如“某城市功能区优化方案设计”,契合模块的现实关联性;其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地调研、数据整理、方案设计等环节,能满足模块对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其三,项目式学习的合作探究形式,有助于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理解,培养综合思维,与模块教学目标高度一致。

二、项目式学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准设计项目主题,贴合教学目标

项目主题的设计需紧密围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知识点,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确保项目具有可行性与探究价值。主题选择可聚焦模块关键内容,如“探究本地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及成因”“为某区域设计城市功能区规划方案”等,既涵盖城市功能分区、影响因素等理论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城市问题。此外,项目主题需明确任务边界,避免过于宽泛,确保学生能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

(二)科学规划项目实施流程,落实探究环节

项目实施流程需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学生逐步完成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首先,确定项目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共同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各成员职责与任务节点,如调研时间、数据整理方式、方案撰写要求等;其次,开展探究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城市功能区、收集相关资料(如城市规划图、人口与经济数据)、分析功能区分布成因等,教师在此环节提供必要指导,如教学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整理空间数据;最后,组织学生完成项目成果,如撰写调研报告、绘制规划示意图等,为成果展示做准备。

(三)聚焦能力培养,融入学科核心素养

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需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各环节。在实地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城市空间布局,培养地理实践力;在分析功能区成因时,鼓励学生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维度思考,培养综合思维;在设计城市规划方案时,引导学生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需求,树立人地协调观;在成果撰写与展示环节,要求学生清晰表达观点,培养地理表达能力。通过多维度融入,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培养的同步推进。

三、项目式学习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教师角色定位,强化教学指导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一方面,教师需在项目设计阶段做好前期准备,如筛选合适的项目主题、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城市地图、规划案例);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及时关注各小组进展,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如帮助学生调整调研方案、解决数据分析困难,同时避免过度干预,保障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

(二)搭建多元资源平台,支撑项目实施

为了确保项目式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充足的资源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学校应当搭建一个多元化的资源平台,以支持学生和教师的项目活动。这包括设置地理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地理信息技术设备,如 GIS 软件,以便学生能够处理和分析和空间数据。同时,教师应当积极收集和整理各类学习资源,如不同城市的规划案例、相关的学术文献、在线地图工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此外,通过与本地规划部门、社区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的实地调研提供便利,例如获取城市规划资料、安排进入特定区域进行考察等。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够确保学生获取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而且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在项目探究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关注过程与成长

项目式学习的评价需突破传统单一的结果评价,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思路等,可通过观察记录、小组互评、学习日志等方式开展;结果评价聚焦项目成果的质量,如报告的逻辑性、方案的合理性、知识运用的准确性等。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同时注重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改进提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结束语

将项目式学习应用于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又能有效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在实际应用中,需精准设计项目主题、科学规划实施流程,并通过优化教师角色、搭建资源平台、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提供保障。未来教学中,还可进一步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跨学科知识拓展项目维度,让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价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地理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5.

[2] 张艳.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探索[J]. 高考,2025,(10):126-129.

[3] 王 鲲 . 项 目 式 学 习 在 高 中 地 理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策 略 [J]. 高考,2025,(10):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