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生态保护措施
赵雪萍
义马市自然资源局和规划局 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300
摘要: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是保障森林健康、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随着气候变化、森林资源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范围逐年扩大,给森林生态系统和木材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已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生态保护措施。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保护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森林覆盖率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使得林业病虫害问题日益严峻,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导致其在面对病虫害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自我修复能力,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广泛关注,研究和发展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成为当务之急,不仅要求科技创新,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最适合的防治路径,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如增强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和优化生态环境,也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现代林业管理来说,如何在提升森林健康的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推广生物天敌释放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生物天敌释放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已经在林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引入或释放自然敌害物种,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天敌微生物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降低依赖化学农药的必要性。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天敌不仅能有效减少害虫种群,还能避免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生物天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自然捕食或寄生作用调节害虫种群结构,保持生态平衡[1]。
在林业中常见的生物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螳螂,以及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和线虫等,这些天敌能够精准地捕杀害虫,减少病虫害的蔓延,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程度。而且,与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不同,生物天敌具有较长的效果持续性和较高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林区环境中发挥稳定的防治作用。传统的农药使用常常导致害虫的抗药性产生,并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如水土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物天敌的使用则避免了这种副作用,具有更高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科学合理的天敌释放方式,能够在保障森林健康的同时,降低化学农药的依赖性。
2.构建抗病虫树种选育体系,增强森林自然抗性
在林业生产中不同树种对病虫害的耐受性差异较大,某些树种天然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树种选育技术,可以识别和培养具有高抗病虫害能力的树种或品种,从而提高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抗病虫树种选育的核心在于通过遗传改良、基因组学研究以及生物技术手段,筛选出具有抗病虫害特性且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或品种。自然抗性不仅仅是对单一病虫害的抵抗,更应包括多种环境因素和病虫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在构建抗病虫树种选育体系时,必须考虑不同环境条件下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包括耐旱、耐寒、耐盐碱等抗逆性特点,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树种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及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2]。
3.实施生态调控措施,优化林分结构抑制病虫害扩散
病虫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往往与树种种群结构、林分密度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过于单一的树种组成和过高的林分密度容易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例如,某些病虫害在密集的单一树种林中易于快速扩展,造成灾难性损失。通过优化林分结构,采取多样化的树种配置、合理的间伐和适当的混交栽培,可以有效改变病虫害的传播路径和扩散速度。混交林中不同树种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种多样性增加了病虫害的生态阻抗力,某些树种的芳香物质或树皮特征能够抑制害虫的繁殖和栖息,或者吸引天敌的聚集,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林分结构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侵袭,还能促进森林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和林木种植方式,能够提高森林的抗逆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在实施林分结构优化时,应根据区域生态特点、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特性进行具体的调整,在一些高风险的病虫害区域,可以优先选择对该区域特定病虫害有天然抗性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植被布局,增强林分的空间结构复杂性。
4.开发信息素诱捕技术,靶向控制成虫种群密度
信息素诱捕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学防治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中,通过靶向控制成虫种群密度来抑制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信息素是昆虫用来进行交配、觅食、迁徙等行为调节的化学物质,在昆虫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病虫害防治中,使用人工合成或提取的昆虫信息素,通过诱捕装置吸引并聚集成虫,能够有效干扰虫群的正常活动,抑制其繁殖。通过信息素诱捕技术,可以精准地控制某一特定虫种的成虫密度,而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这种精准防治方法较传统的化学农药施用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与环保性。信息素诱捕装置包括固定式诱捕器、自动化监测系统等,这些设备能够在林区进行大范围布设,通过实时监测成虫的诱捕数据,及时评估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而指导后续的防控措施。
与化学防治相比,信息素诱捕法具有显著的环境友好性,不会产生污染物,也不会对非靶标物种造成危害,这一技术在有机林业和生态保护区等敏感区域表现出巨大的优势,信息素诱捕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它可以根据虫害的季节性和局部种群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实现针对性控制,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在短期内减少病虫害成虫数量,还能通过长期监控,观察害虫种群的动态变化,有效避免虫害的突发性爆发。
5.实施林间套种驱虫植物,构建生态隔离防护带
实施林间套种驱虫植物并构建生态隔离防护带,是一种通过多样化植物配置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抗病虫害能力的有效技术手段,驱虫植物通过其特殊的化学成分、气味或物理特性,有效地抑制或驱离特定害虫,一些植物如香薷、薄荷、胡椒薄荷、万寿菊等,能够释放挥发性物质或产生天然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驱虫作用。通过在林间适当位置套种这些驱虫植物,通过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天然屏障,干扰害虫的传播路径,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套种的驱虫植物不仅能有效控制某些病虫害的种群密度,还能避免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减少化学药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隔离带一般由多层次、多物种的植物组成,起到隔离、屏蔽和引导虫害的作用,在森林边缘或易受病虫害威胁的区域,通过植入具有屏障作用的植物,如抗虫害的灌木、草本植物或防风林带,可以限制害虫的蔓延和传播。这些植物不仅具备物理上的屏障作用,还通过释放驱虫化合物或吸引害虫天敌等方式进一步增强防护效能。生态隔离防护带的设计应结合地域气候、土壤条件和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布局形式。
结语:
随着林业病虫害问题的日益复杂化,采取更加综合、系统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病虫害防治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技术手段,而是需要多种防治技术的相互配合与综合应用。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也同样关键,不仅为防治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继续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探索,提升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宗海.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生态保护措施分析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 (02): 109-111.
[2]阿力古那.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生态保护建议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 (17): 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