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及质量管理措施探讨

作者

杨文领

青海省尖扎县申宝林场 青海省黄南州 811299

摘要:林业营造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提升,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造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成为林业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围绕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及质量管理措施探讨。

关键词: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质量管理

引言: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正面临从增量扩张到提质增效的战略转型,传统粗放式造林模式已难以满足生态安全与碳汇提升的双重需求,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对造林成活率构成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对森林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林业营造林技术正向着精准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新型育种技术、立地改良方法和智慧监测手段不断涌现,质量管理体系也需相应升级,以适应新时期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为林业营造林技术与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

1.推广容器育苗技术,保障苗木质量

可降解环保材料制作的专用育苗容器,结合科学配比的轻型基质,为苗木根系发育创造了优良的生长环境,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基质配制选用泥炭、珍珠岩和腐殖土按最佳比例混合,确保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水肥管理采用精准滴灌系统,根据苗木生长阶段动态调整营养液配方;环境调控依托智能化温室设施,实时监测并调节温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1]。针对不同树种特性开发差异化育苗方案:针叶树种注重菌根接种以促进根系发育,阔叶树种强化抗性锻炼以提高适应性,珍贵树种则采用无菌组培技术保障种质纯度,质量控制方面建立了从种子处理到出圃的全流程标准,包括种子活力检测、基质理化性质分析、苗高径比评价等指标体系。容器育苗相比传统地栽育苗具有多重优势:根系发达且完整,形成良好的根球结构;造林季节不受限制,实现周年生产;成活率显著提高,缓苗期缩短;便于机械化作业和运输管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配套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基质生产中心、育苗技术培训和质量检测平台等基础设施。

2.加强整地技术管理,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林木生长

差异化的整地方法改善土壤结构、养分状况和水分条件,核心技术包括: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实施精准整地,山地采用等高线带状整地结合鱼鳞坑配置,平原区推行全面深翻与局部改良相结合;应用有机质提升技术,通过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和生物炭施用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土壤结构改良工程,对黏重土壤掺入砂质材料改善通透性,对沙质土添加保水剂增强持水能力。不同林种需求制定专项整地方案:生态林侧重水土保持功能,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保留原生植被;经济林则强化土壤肥力培育,建立灌溉施肥一体化系统;防护林注重根系生长空间拓展,实施深松爆破等特殊整地工艺。质量控制方面建立土壤指标监测体系,定期检测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等关键参数,整地技术管理通过机械化作业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采用挖掘机、深松机等现代装备提高工效,同时保留生物隔离带和原生植被斑块维护生态平衡。

3.完善造林后抚育措施,确保幼林健康稳定生长

林木生理生态特性,针对不同生长阶段实施差异化的抚育方案,包括除草松土、补植补造、修枝整形、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在造林后3年的关键抚育期,采用"三除两培"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每年开展3次全面除草作业,清除影响幼树生长的灌草竞争,同时结合松土措施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水肥管理方面,根据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实施精准灌溉,在干旱季节保证每月2次的深度灌溉,并配合施用缓释型复合肥料,使幼树年高生长量提高40厘米以上,针对不同树种实施专项抚育技术:速生用材林注重干形培养,通过及时修除竞争枝促进主干通直生长;生态防护林则强化根系发育,采用覆盖保墒和菌根接种等技术增强抗旱能力;经济果木林突出树形调控,通过夏季摘心和冬季修剪培养理想树冠结构。病虫害防治推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策略,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警和早期处置,使每公顷病虫害发生株数控制在5株以下。

4.推广带状混交造林模式,增强林分生态稳定性

生态位互补原理,将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树种按特定宽度和走向配置成带状结构,形成水平空间上的异质性群落,关键技术要点包括:依据立地条件设计差异化混交方案,阳坡采用耐旱树种与改良土壤树种间隔配置,阴坡则选择耐阴树种与速生树种交替布局;带状宽度根据树种特性和经营目标科学确定,一般控制在3-5行范围内,保持适当的边缘效应;树种选择注重生态功能互补,常绿与落叶、深根与浅根、固氮与非固氮树种合理搭配[2]。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控栽植质量,采用"品"字形配置确保单株营养空间,并设置过渡带缓冲种间竞争,针对不同培育目标优化技术参数:生态防护林侧重多层次冠层结构培育,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用材林注重主辅树种生长节律协调,提高木材产量;景观林突出季相变化和色彩搭配,提升美学价值。带状混交模式相比纯林具有多重生态优势:通过资源空间分层利用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效率;利用种间互作关系抑制病虫害传播;形成多样小生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增强林分抗逆能力,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5.采用深栽抗旱造林技术,提升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

植物生理学和土壤水文学原理,采用60厘米以上的深栽深度使苗木根系直达稳定湿土层,有效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关键技术环节包括:选用2年生以上优质壮苗,主根保留长度不少于40厘米;栽植前对苗木进行根系修剪和抗旱剂处理,减少蒸腾面积并增强细胞保水能力;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规范栽植手法,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栽后实施覆盖保墒措施,使用秸秆或地膜覆盖树盘减少水分蒸发。在黄土高原地区的试验表明,采用深栽技术的油松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较常规造林提高30个百分点,针对不同立地类型制定差异化方案:风沙区配套设置草方格沙障降低风速,丘陵区采用鱼鳞坑整地汇集径流,盐碱地则添加改良剂调节根域环境。栽后管理重点加强水分调控,在连续干旱20天时启动应急补水,每次灌水量控制在15-20升/株,促进根系下扎,同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包括定期松土除草、设置防护设施和监测生长指标,确保苗木顺利度过缓苗期。深栽抗旱造林技术通过构建"深栽引根、覆盖保水、集流补灌"三位一体的水分管理体系,使苗木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深层储水,显著增强了抗旱能力,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地区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为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是实现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成功的关键技术突破。

结语:

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及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推动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双轮驱动,不仅能提升造林成活率和林分质量,更能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韧性和服务功能,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将生态学原理、智能监测技术等创新要素融入营造林全过程,构建更加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从规划设计到验收评估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促进林业营造林工作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基础,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潘庆全. 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及质量管理措施研究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3, 13 (08): 129-131.

[2]姚垚. 营造林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2, 12 (09): 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