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苏冬梅 刘洁晶 孙朝云 郑艳芳 张宇光 薛志凤
衡水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深入探讨以创新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基于“创新型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分析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阐述创新型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详细构建基于此的教学模式,旨在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1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中,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迭代革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蓬勃兴起,深刻改变着社会的运作模式。计算机专业人才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从智能金融风险评估到远程医疗技术支持,从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到工业自动化控制,都离不开他们的专业技能。然而,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多依赖理论灌输,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课程内容更新滞后,难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因此,构建以创新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成为计算机教育突破发展瓶颈、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关键所在。
2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2.1 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课堂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如同知识的被动收纳器。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学生缺乏参与感与积极性。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类语法规则,从基础的变量定义到复杂的函数调用。但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亲自动手编写代码的实践机会,也很少有时间去深入思考语法规则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编程问题,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编程任务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2.2 实践环节薄弱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里,实践环节本应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纽带,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一方面,实践课程内容与实际项目严重脱节。部分实践课程设置陈旧,所涉及的案例和任务未能紧跟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职场时,面对真实项目往往不知所措,难以快速上手。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成为制约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一大瓶颈。实验室设备更新不及时,软件版本落后,甚至一些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学生无法充分进行实操练习,极大地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
2.3 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设置缺乏跨学科融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例如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知识未能及时融入课程体系,使得学生错失学习前沿知识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大打折扣,也阻碍了行业新鲜血液的注入与发展。
3基于创新型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3.1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在软件开发课程,学生分组完成小型软件项目,从需求分析到测试全程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还能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与团队协作的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法以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在计算机网络课程里,设置网络故障排查等问题,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其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
3.2 强化实践教学
在计算机专业教育领域,强化实践教学是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路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无疑是关键举措。通过与企业深度协作,为学生打造逼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深度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得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动态,有力地缩短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学科竞赛也是重要一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ACM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在竞赛的激烈角逐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使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全方位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积累宝贵的竞赛经验。同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3.3 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让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优化课程设置迫在眉睫。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是关键。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是关键,像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应及时融入课程体系,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确保学生接触最新知识,为投身行业做准备。加强跨学科课程设置同样重要,开设计算机与心理学、计算机与艺术等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另外,增加选修课程比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能按职业规划选相关课程,拓宽知识面与技能领域,助力未来职业发展。
4实施基于创新型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4.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支撑。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技能培训课程,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与教学工作坊,让教师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手段,提升创新教学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投身企业实践,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深度融入科研项目,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引入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这些企业精英不仅能带来行业最新动态与实践经验,还能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实际需求,全方位充实师资力量,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4.2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迫在眉睫,需全力建设完善的在线教学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同步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与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环境。还要着力构建教学资源库,汇聚丰富的教学视频,涵盖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收集大量真实案例,助力学生理解知识应用场景;开发在线测试系统,方便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成果。通过这些丰富多元的资源,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与效率。
4.3 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管理改革是适应创新型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建立适应创新型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发展规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便利。全面实施学分制,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拓宽知识领域。同时,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摒弃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着重考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表现、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注重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推动计算机专业教育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稳步迈进。
5结论
基于创新型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和优化课程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能力,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管理改革等保障措施,确保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未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简介:苏冬梅(1989.12-),女,河北衡水市,讲师,研究方向: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
课题基金:衡水学院2022-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号:jg2022020,课题名:基于“创新型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