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马诗莹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610213
摘要:在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的背景下,财务共享模式已成为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效能的有效路径。该模式通过技术赋能使企业实现业务流程与财务数据的深度融合,增强了信息分析精度、资源调配效率及风险预警能力,进而推动会计内控体系向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升级。然而,技术迭代与模式转型对企业传统管理体系形成挑战,既存在数据治理规范性不足、业财系统衔接断层等问题,也面临组织架构调整与人才短缺的现实困境。企业需立足财务共享平台特性,系统梳理内控制度在权限配置、流程监管、审计监督等环节的薄弱点,通过确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和系统维护、科学设计人员组织架构等策略,实现内控流程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财务共享模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引言:
财务共享模式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组织创新与财务管理变革的重要实践成果,其本质是通过信息技术重构传统财务流程,形成标准化、集约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与企业降本增效需求驱动下,该模式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将分散的财务业务进行集中化处理,解决了企业内部控制环节繁杂、跨部门协同效率低下及运营成本攀升等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企业不仅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动态监控,更推动了业务流程与财务管控的深度耦合,为战略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财务共享模式同时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享受财务共享技术红利的同时,同步完成内控机制的适应性升级,已成为关乎转型成效的重要问题。
一、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结构
传统分散式财务管理往往因部门间流程割裂、数据差异导致内控标准难以统一,而财务共享模式通过将报销、核算、支付等高频业务集中至统一平台处理,强制推行标准化操作规则,从根本上消除复杂环节与人为操作偏差。这种集约化重构不仅压缩了传统多层级的控制链条,更通过实时数据同步机制,使风险预警与合规监控从滞后性抽查转变为全流程透视。同时,标准化流程倒逼企业重新梳理权责分工,将内控要求深度融入业务流程而非附加在末端审查,这种转变使得风险防控从事后治理转向源头治理。当所有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在共享平台上形成完整反应出来时,管理层能够基于动态数据看板识别流程问题与异常波动,进而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这种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机制正是现代企业内控体系升级的关键。
(二)遏制财务舞弊的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在遏制财务舞弊风险方面,主要体现在其通过技术重构与流程再造形成的系统性制衡机制。传统分散式财务管理中,业务与财务的信息割裂为舞弊行为提供了操作空间,而财务共享模式通过集中化处理、标准化流程与数字化技术,构建了多维度的风险防控体系。首先,财务共享模式通过业务数据的全流程归集与透明化管理,消除了传统模式下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隐患。所有财务操作均在统一平台留痕,形成可追溯的数据链条,使得虚构交易、重复报销等舞弊手段难以隐匿于碎片化的信息孤岛中。例如,集中化的数据处理系统可自动校验票据真实性、预算执行合规性及交易逻辑合理性,从源头上阻断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其次,权限分级与自动化控制规则的刚性执行,大幅压缩了人为干预空间。系统预设的审批阈值、供应商黑名单及合规校验机制,可在业务发起阶段自动拦截异常操作,避免传统人工审核中的主观判断偏差或利益输送风险。此外,财务共享模式通过业财数据的深度整合,强化了风险预警能力。实时可视化的数据看板使管理层能够动态监测资金流向、成本波动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模式。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共享模式通过集中化处理标准化财务流程,帮助企业显著降低了分散式管理导致的人力重复投入与资源浪费,例如报销、核算等高频业务的自动化处理直接压缩了运营成本,标准化操作规则减少了人为差错带来的纠错成本。这种集约化运作还释放了财务人员精力,使其转向战略分析等高附加值工作,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财务共享模式通过全量数据的实时整合与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精准支持。销售部门可基于共享的成本利润数据优化定价策略;研发部门则能快速响应市场动态调整投入方向,这种业财协同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战略落地的迅捷性。这种从成本压缩、效率提升到风险规避的多维度优化,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的复合增长效应,推动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可持续优势。
二、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点
(一)构建全责分明的责任体系
在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分支机构财务权限分散易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例如子公司与总部间因核算标准差异或审批流程冗长而推诿风险责任,甚至形成内控的“真空地带”。而财务共享模式通过集中化管控,将审批、核算等核心流程纳入统一平台,强制划分共享中心与业务部门的权责边界,共享中心负责标准化流程执行与数据合规性校验,业务部门则需确保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业务逻辑合理性,这种职能切割从源头明确了责任归属。财务共享模式可以通过服务协议明确服务质量标准与响应时效,将责任细化至具体岗位。例如,分公司的财务初审岗需对本地业务单据进行合规性预审,共享中心则对流程规范性负责,任何环节的疏漏均可通过系统日志快速定位责任人,可以避免传统模式下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推诿现象。
(二)做好潜在风险的预防工作
财务共享模式下构建风险预防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数据治理与流程设计的协同作用形成系统性防线。传统风险防控的短板常源于数据碎片化与响应滞后,而共享平台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实时更新机制,确保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一,为风险识别提供高质量数据基底。例如,建立覆盖全业务链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利用机器学习对采购、支付等高频交易进行异常模式识别,可提前发现供应商围标、资金挪用等隐性风险。风险预防需突破单一部门视角,构建多方联动的预警体系。一方面,整合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主体的合规诉求与员工操作风险数据,形成多维风险评估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将内控规则转化为系统参数,如自动触发大额支付的多级复核机制,或对关联交易实施全链条追踪。
(三)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多维度的指标适配性。针对不同业务单元特性,需在统一平台内设定差异化权重,如销售部门侧重应收账款周转效率,研发部门则关注预算执行精准度,通过算法模型动态平衡共性与个性指标。二是考核流程的设计。共享平台可自动追踪内控流程的执行轨迹,例如合同审批时效、合规校验通过率等数据,既作为考核依据,又反向优化流程节点设置。通过预设风险防控效率、成本节约贡献度等指标,并借助数据中台实现跨部门绩效关联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内控薄弱环节。
三、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
财务共享模式下确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需从业务本质出发重构管控逻辑。以企业战略目标为锚点,将分散的财务流程整合为标准化操作单元,例如将费用报销、应付账款等高频业务转化为预设规则的系统模块,确保每项操作均受控于统一规则。通过数据治理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的完整性与时效性,建立从业务发生端到财务处理端的全链路校验机制,如采购订单与合同条款的自动匹配、发票信息的智能核验等,消除人为干预导致的偏差风险。同时,将风险管理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控制节点,针对资金支付、预算执行等关键环节设置动态阈值,当交易金额突破预设范围或偏离历史波动区间时,系统自动触发复核或冻结流程。最后,定期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控制效果,利用技术识别执行断点,持续优化运行规则。
(二)提高风险评估能力
企业应在财务共享中心设立专职风险监控岗位,由其统一归集采购、报销、支付等各环节数据,通过标准化分析模型筛查异常信号。例如,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数据、供应商交易记录整合到统一平台后,系统可自动比对历史数据与当前波动,快速识别异常资金流动风险。同时,设立跨部门风险管理小组,该小组由财务、内控、业务部门代表组成,定期结合共享平台的数据报告评估风险。专职岗位人员需运用可视化工具,将复杂的财务数据转化为简明图表,帮助业务部门理解风险点,比如用趋势图展示费用报销合规率变化。此外,应建立风险数据库,持续积累各类业务场景的风险案例与应对方案。例如,针对销售返利环节可能存在的虚报风险,系统可设置返利金额与实际销售额的自动比对规则,超出合理比例立即提示复核。通过定期更新风险识别规则库,并将典型风险案例制作成培训材料,帮助员工在日常操作中提前规避风险。
(三)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和系统维护
由于财务系统承载着企业核心数据,一旦出现漏洞或故障,可能导致审批延误、信息泄露甚至错误决策。因此,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和系统维护对保障企业安全运营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严格筛选技术供应商,选择具备金融级安全认证的合作方,并在合同中明确数据保密与系统维护责任。其次,设立专职技术团队,对共享平台进行24小时运行监测,定期升级防火墙与数据加密技术,比如每周检查服务器日志,及时修补系统漏洞。同时,建立业务部门与技术团队的协作机制,当内控部门提出流程优化需求时,技术人员应快速评估可行性并反馈解决方案。日常监控还能提前发现硬件老化风险,比如通过温度传感器预警服务器过热问题,避免突发停机影响财务内控的正常运营。这种持续的技术保障,既维护了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又确保了内控流程始终在稳定环境中运转。
(四)科学设计人员组织架构
科学设计人员组织架构,关键在于根据业务需求精准匹配岗位能力。传统财务团队往往存在“一人多职”的人员配置误区,既做数据分析又处理基础核算,容易导致专业深度不足与效率低下。财务共享模式涉及业务支持、财务交易处理和财务管理三大模块,不同模块对财务人员的能力和职责有不同要求,因此需要明确职责分工,才能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具体而言,可将财务职能划分为分成业务支持和分析(处理数据)、财务交易处置(负责会计检查和基本操作)、财务管控(关注规划和管理)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任务不同,要求也不同。根据每部分任务的需要,选用合适的人才。业务支持和分析该模块主要负责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需配备具备较强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以确保数据的高效处理与准确解读。财务交易处置模块聚焦于会计稽核及基础操作的执行,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技能,并具备严谨的操作能力。财务管控模块侧重于财务规划与管理,需招聘具有战略规划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应根据具体职能需求,精准匹配具备相应技能与经验的人才,从而确保职责分配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提升人员效能,企业需建立规范化的考核体系,对员工在任务完成质量与效率方面的表现进行系统评估。同时,通过提供专业培训机会与设计激励机制,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五)完善内部监管机制
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财务共享模式涉及大量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处理,财务流程复杂,容易出现数据错误、操作失误和合规风险。因此,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有助于发现和纠正问题,保障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双重监督,可以更好地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要覆盖公司业务的各个环节,确保监督范围全面、无遗漏,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审计内容,及时发现新的管理漏洞。内部审计的频率也需保持合理,确保能够定期监测和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引入专业的外部审计机构或顾问,利用外部的专业视角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更深入的评估,识别潜在的合规和管理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动,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财务流程的规范性。完整的监督机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合规性和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营。同时,完善的监督机制也能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推动管理层制定更科学的经营战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中的各个环节,从内部控制框架、风险评估能力、财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到人员组织架构的设计、内部监管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着手,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有效保障。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和流程,能够更有效地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效率,最终为企业的稳健运营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尚怡歌.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研究[J].财会学习,2024,(03):41-43.
[2]李璇.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筑企业会计监督强化对策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2,(20):1-3.
[3]彭亚鹏.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4,(31):103-105.
[4]李玉.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10):61-63+67.
[5]袁红霞.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产经,2023,(12):42-44.
[6]解晓红.基于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商业2.0,2023,(15):55-57.
[7]张雁.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优化的若干思考[J].新理财,2024,(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