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视角下非遗保护与活化的策略分析
财旺久美
那曲市色尼区文化和旅游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传承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种新鲜事物全面融入于人民群众视野中,导致很多非遗项目面临有传承危机,很多非遗内容都没有年轻人继续学习,未来较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会面临极大风险。群众文化是非遗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进行非遗文化传承、传播、弘扬的重中之重,在其视角下分析研究保护活化非遗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紧迫性。
一、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的共生关系
想切实站在群众文化视角下实现非遗保护与活化策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那么应针对于两者的共生关系进行简要探索。
首先,群众文化是非遗得以存续的根基,我国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依赖于群众进行传播和弘扬,如福山鲁菜烹饪非遗,它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就依赖于节庆、家庭聚餐等群众文化场所。所以将非遗融入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能够更进一步实现其价值的展现,使大众的接受度、认可度得以提升,从而在群众文化视角下实现非遗的全面延续。
其次,非遗活化反哺群众文化创新,群众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助力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幸福度的全面提高,而非遗的全面活化,能够更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创新,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得以满足。如2025 年春晚迎福节目通过 AI 技术重现了打铁花场景,直播单次观看量突破了1.2 亿次,这不仅实现了非遗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全面融合,同时还实现了群众文化的丰盈和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群众文化视角下非遗的保护活化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认知
想切实在群众文化视域下实现非遗的保护与活化,那么就应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高度关注,实现群众认知水平认知深入度的全面提高。要多渠道普及非遗知识,非遗本身就与群众文化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关。虽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很多非遗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日渐剥离,但是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加强宣传力度,也能实现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喜爱。而且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软件的快速兴起下他们都拥有极为庞大的用户群体,通过这些平台制作短视频、图文、动漫等,都可以使非遗文化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而且很多非遗传承人也在借助于抖音进行知识的传播,讲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能够使年轻人在碎片化的时间下,对我国的非遗文化有更清晰的思考。其次可举办非遗展览与讲座,非遗文化想在群众文化视角下得到传承和弘扬,那么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场所的沟通交流,连接紧密性,势在必行。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通过实物展览、讲解员讲解、图片介绍等多种方式,能够让观众以更加清晰的方式理解非遗项目,同时还可以邀请不同非遗传承人进行系统讲座,分享他们传承非遗时遇到的困难,非遗与日常生活的连接以及他们对非遗的理解,增强群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喜爱度,为后续积极主动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奠定坚实基础。
2.群众文化视域下,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
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效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而将非遗引进于学校之中能够使学生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非遗文化的影响。首先可以将非遗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里,可以有效培养青少年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而且在小初阶段也可以为学生开设非遗课外班,如剪纸、泥塑等,既能够实现学生日常生活的丰盈、活动的多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非遗知识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大学阶段可以设置有关非遗的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培养更加专业的非遗传承人。其次,可以开展校园非遗活动,学校可以结合内部资源、社会资源,定期举办非遗主题班会、非遗文化节等,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和引领。
3.创新活化形式,将非遗与现代生活进行紧密融合
首先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近些年以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各地区各类型文创产品如火如荼的全面推进,助力我国旅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在进行非遗传承时也可以将其与文创产品的研发进行紧密融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发非遗文创。可以先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判断群众对哪些实用性的非遗文创更感兴趣,如非遗主题的手机壳、书签、手提包等在各地区均有所涉及,并取得了较好的销量,既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也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播。其次,可打造非遗主题旅游路线,不同地区在长久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地域特点,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非遗内容,所以可结合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开发高质量的非遗旅游路线,旅游中可包含参观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体验非遗制作过程、欣赏非遗表演等等,引导大众在深入非遗的过程中喜爱非遗文化,并积极主动学习非遗文化,不仅能实现非遗活化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前群众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以群众文化为基石,实现非遗保护与活力提升,成为了大众所需思考的重中之重。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连接方式,并深入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非遗文化传承中,为推动中国非遗走向世界,获得全面传承弘扬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文颖. 群众文化艺术视角下的“非遗”雷歌 [J]. 大众文艺, 2024, (21): 1-3. 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21.001.
[2]林玉芝. 群众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以昆曲为例 [J]. 新传奇, 2024, (33): 100-102. DOI:CNKI:SUN:XCQI.0.2024-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