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作者

张彪

凌海市右卫镇综合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 121200

引言

全球性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威胁性的问题,尤其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威胁显著。农业生产的对气候变化也有影响,并作为温室气体源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作为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者。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现象带来了农业生产中的粮食减产、耕地质量下降、淡水资源短缺的多重威胁和挑战,直接威胁到人类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农业又是能源、碳及环境问题的重要影响者,所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如何推动农业向绿色方向转型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农业模式、生态农场、环保技术手段等很多研究均被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1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基础

农业生态环境主要受全球气候变暖、降水不均以及极端气候频发等情况影响,导致农作物种植季数的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出现紧缺的形势,对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态存在严重威胁。绿色的农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指从“粗放”到“节地节水节气、节能环保低碳”的生产方式转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看,农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协调的有效方式,是在满足人民粮食需求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再生的过程。换言之,农业绿色转型不仅是一项被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科技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农业生产体系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气象灾害主要影响农业。在近年来温度上升的情况下,许多农作物提前或延迟了生长过程,且农作物的产量在局部地区下降甚至绝收;恶劣气象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即出现干旱、暴雨、风暴等气候变化,也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不可控概率。例如在北半球经常发生的干旱,会增大植物需水量;而南部发生的极端降水和水灾则会带来流失、土壤退化等问题。传统农业模式对环境依赖性较高,受气候变化影响,缺乏有效的减灾抗灾机制和应对灾害的预见能力,这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农户收益和区域经济发展。要对农业生产的适应性进行改变,以可维护环境保护和“调适”气候变化的“生产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2.2 农业绿色转型的技术与资金障碍

绿色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精细浇灌、智能管控、环保化肥、生物农药等均在其列,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绿色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较高,小型农户很难负担推广费用,农业科技发展推导到实际农业生产活动耗时较长,某些技术在大规模应用时不一定适用。绿色农业的升级转型需要大量持续投入的资金,而农业生产自身所创造的收入能力有限,致使农民和农场主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并且,因为银行等相关金融企业对绿色农业发展不重视,故绿色农业的贷款和保险的开发力度较慢,绿色农业环保技术的实现和资金仍面临很大的瓶颈。

2.3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尽管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区域政府出台了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依旧存在政策覆盖面窄、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已有的绿色补贴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对农民而言优惠政策不够强力。同时,绿色食品的市场销售工作也较为缓慢,民众对绿色商品的了解程度低,接受度不高,因此导致绿色商品的价格优势并未有效体现。而且部分绿色认证制度也存在监督力度不足、质量标准不统一的状况,进而危害到了市场的公信力。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并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转型绿色农业,而绿色农业也因为无稳健的产品市场支持与政策保障,难以为继。

3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提升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应建立完善的气候监测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通过遥感技术、卫星监测和大数据平台,能够实时掌握温度、降水、土壤湿度等关键指标,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预警。例如,近年来部分地区试点的“智慧气象+农业”平台,可提前数天预测干旱和洪涝趋势,帮助农户合理安排播种和灌溉。要加快推广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技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土壤养分和水分进行监测,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施肥与灌溉,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负担。

3.2 完善农业绿色转型的制度保障与市场机制

制度和市场是农业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需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财政层面,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农业的补贴力度,重点扶持节水灌溉、绿色肥料和新能源农机的应用。金融层面,应拓展绿色信贷和农业保险产品,降低农户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资金风险。应健全绿色农产品的标准与认证体系。统一的绿色认证制度能够增强市场透明度,提高消费者信任度。目前部分地区已探索“绿色食品+地理标志”的双认证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强了农户的转型意愿。例如,江苏某地在推广生态大米时,依托统一的绿色认证和区块链追溯系统,市场售价比普通大米高出 20%以上,极大激励了农户参与绿色生产。

3.3 推进多主体协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绿色转型不仅是单一主体的任务,而是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顶层规划,提供财政与政策支持,并通过示范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科研机构则需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企业可以通过打造绿色供应链和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将绿色理念融入产业链各环节,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实现全程绿色化。农户作为实施主体,应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培训和示范项目,增强农户在绿色生产中的积极性。例如,浙江部分山区推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引进绿色技术和设备,再分配给农户使用,既降低了农户的成本,也提高了绿色转型的效率。

结语:气候变化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基础充分,实践中却面临生产体系脆弱、技术资金不足和政策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重挑战。针对这些困境,需要从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制度与市场机制、推动多主体协同等方面入手,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未来,农业绿色转型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还将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依,许英明,肖新艳,等.绿色贸易发展:国际格局,中国趋势和未来方向[J].国际贸易,2023(4):40-50.

[2]王伟,张方英,周佳.双碳背景下煤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J].智能城市应用, 2023, 6(12):39-41.

[3]汪秀联,黄玲,刘庭福."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24(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