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作者

孙恬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四川省遂宁市 629300

摘要: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患者需求的日益复杂化,护理实践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医疗体系对高素质、综合性护理人才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整合护理学、医学、康复学及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构建跨学科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并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跨学科团队合作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跨学科团队合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学科间知识体系差异、教学资源分配与整合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本研究为护理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关键词:跨学科团队合作;护理实践教学;应用效果;职业素养;教学质量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时代,医学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新的医疗技术、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全球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不断加剧的态势,老年疾病的种类日益增多且病情愈发复杂,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护理人员可能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医疗体系迫切需要具备高素质、综合性能力的护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护理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此外,随着医疗服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跨学科团队合作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临床环境中,医生、护士、药剂师、康复师等多个专业人员需要密切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这种跨学科合作的理念也逐渐渗透到医疗教育领域,成为现代护理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趋势。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聚焦于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这一关键问题。深入探究其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提升的具体表现,例如是否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多学科知识,在处理复杂病例时能否灵活运用多种技能。同时,考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像沟通协作能力、人文关怀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再者,全面分析其对教学效果的整体影响,包括教学效率是否提高、教学成果是否更显著等。并且针对在实施跨学科团队合作的护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诸如学科间协调困难、师资配备不足等挑战,提出切实。

二、跨学科团队合作的概述

(一)定义与内涵

跨学科团队合作是一种多元融合的工作模式,其精髓在于集结来自各个学科的专业人士。这些成员带着各自领域的独特知识与技能,围绕着共同设定的目标和愿景展开深度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的广阔舞台上,这种合作模式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护理专业教师携手医学、康复、人文社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打造出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课程体系。他们不仅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相互补充,更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协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体验。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拥有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式构建

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跨学科团队合作的模式构建主要包括教学课程设计中的跨学科整合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团队协作方式两个方面。在教学课程设计方面,跨学科团队合作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护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在设计老年护理课程时,可以邀请医学专家讲解老年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康复专家介绍老年康复的策略和方法,人文社科专家则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老年人的需求和心理特点。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全面的护理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跨学科团队合作要求教师之间进行紧密的协作和配合。例如,在模拟病房教学中,护理教师可以负责学生的基本护理技能指导,医学教师可以模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诊疗过程,康复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和评估。通过这种团队协作方式,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临床场景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临床应对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一)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跨学科团队合作促进了学生护理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传统的护理教育往往局限于护理学科本身,而跨学科团队合作则打破了这一限制。在团队中,护理专业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医学、康复、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念。例如,在老年护理实践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还需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需求。通过与医学专家、康复师和社工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并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在某三甲医院老年科开展的跨学科实践教学中,护理、神经内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及社会工作师共同设计了为期 4 周的认知障碍护理项目。教学团队通过:

医学模块:神经科医师讲解疾病病理(每周 2 学时)

护理模块:专科护士示范安全护理技巧(实操 16 学时)

康复模块:OT 治疗师指导认知训练(个案辅导 8 例)

人文模块:社工模拟家庭沟通场景(角色扮演 4 次)

另一方面,跨学科团队合作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参与复杂的病例场景处理,这要求他们将所学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例如,在处理一位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时,学生需要与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与康复师合作制定康复计划,并与社工沟通以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除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影响外,跨学科团队合作还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跨学科团队合作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在团队中,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这要求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通过这种沟通协作的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在外科实训中心开展的复合伤急救项目中,跨学科团队构建了包含护理、急诊医学、心理学、社工的四维培养体系:1.首诊护士完成初级评估。2.配合医师实施气管插管。3.同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4.联系社工启动家属支持。其次,跨学科团队合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责任感。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并对团队的整体目标负责。这种责任感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患者,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护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三)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还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跨学科团队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团队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能够共同参与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也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心血管科开展的跨学科教学中,团队创新采用 "3×3" 培养模式:

三个阶段: 1. 理论学习(护理+临床药理)

2.技能整合(护理+营养学)

3. 实践拓展(护理+健康管理)

三项产出:1. 个性化护理计划书

2.社区健康教育方案

3.延续护理服务包

其次,跨学科团队合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护理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跨学科团队合作则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跨学科团队合作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挑战

尽管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学科间知识体系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和理解困难。其次,不同学科教师教学风格和目标的协调困难也是一个挑战。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目标,这可能导致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分歧和矛盾。最后,教学资源分配与整合的难题也不容忽视。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团队在教学资源分配和整合方面遇到困难。

(二)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开展教师跨学科培训与交流是解决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教师可以了解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沟通能力。同时,定期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其次,构建统一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协调不同学科教师教学风格和目标的关键。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可以确保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同时,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也可以协调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工作。最后,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对于解决教学资源分配与整合的难题至关重要。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跨学科团队合作的支持力度,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确保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源。

五、结论

(一)实施效果总结

综上所述,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极为显著。在知识层面,打破学科界限拓宽学生视野;实践操作方面,多种技能融合提升操作能力。团队成员互动交流增强沟通协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从教学整体来看,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跨学科团队合作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跨学科团队的规模和范围,吸引更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其次,我们可以加强跨学科团队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优化合作模式和教学方法。最后,我们还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跨学科团队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

跨学科课程建设是实施跨学科团队合作的基石。护理实践教学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需求,像“老年护理与康复”课程,不仅要涉及医学知识中的老年病病理、康复治疗原理,还需融入社会学中关于老年人心理需求、家庭关系对康复影响的内容,以及伦理学中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与临终关怀的考量。“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课程同样如此,要整合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心理干预方法,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构建、社区资源利用等知识技能。在课程设计上,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促使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强化综合应用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团队协作机制

完善的团队协作机制是关键所在。定期的团队会议制度必不可少,例如每周一次的教学研讨会议,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是否符合跨学科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跨学科思考。同时,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机制意义重大。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分享跨学科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年轻教师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应用思路,在相互学习与支持中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为跨学科团队合作提供重要保障。一方面,加强教师的跨学科培训,如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的学术讲座、工作坊等,让他们深入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像既懂医学又精通心理学的教师,能够从不同视角开展教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跨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评价能反映教学内容是否易于理解和应用,教师评价有助于发现团队成员在协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效果评价则从整体上考量教学质量。综合这三方面评价,全面评估跨学科团队合作的教学成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跨学科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李明. 多学科交叉的护士服务教育[J].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1): 12-16.

[2]张丽华, 刘芳. 护理队伍中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与策略[J]. 护理学杂志, 2023, 38(4): 5-9.

[3]李红, 王明. 创新护理教育提升护理质量的方法与途径[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 38(10): 7-11.

[4]王露秀, 凌瑛, 黎明. 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开展护理学科交叉的实践探索与困境分析[J]. 中华护理教育, 2024, 11(1): 1-5.

[5]刘雅卿, 曾谷清, 苏银花. 护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与策略优化[J]. 护理学杂志, 2023, 38(6): 1-5.

[6]魏娜, 吴予欣, 张华. 跨专业教育在医学专业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护理教育, 2024, 11(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