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木工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

付熙盛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050000

引言

随着土木工程工业化转型加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突破传统现浇施工的局限,通过工厂标准化生产构件、现场装配拼接的模式,大幅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现场污染。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流程复杂,对构件精度、连接质量、安装协同的要求远高于现浇结构,任何环节的质量疏漏都可能导致结构性能下降。例如构件尺寸偏差过大会影响现场拼接精度,连接节点灌浆不密实易引发结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均需通过系统的质量控制技术加以规避。

当前部分施工单位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认知不足,仍沿用现浇结构的管控模式,未针对构件生产、运输、安装等关键环节制定适配的技术方案,导致质量问题频发。因此,深入研究土木工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对保障结构安全、促进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各阶段的质量风险

(一)构件生产阶段的质量风险

构件生产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偏差与管理疏漏会直接导致构件质量缺陷。模具精度不足是常见问题,模具尺寸偏差、拼接缝隙过大或模具变形,会使生产的构件(如墙板、梁、柱)出现尺寸超标、表面平整度差等问题,影响后续现场安装拼接;混凝土浇筑环节若配合比控制不当、振捣不密实,会导致构件内部出现蜂窝、孔洞,降低构件承载能力与耐久性;钢筋加工与安装偏差也会引发质量风险,钢筋间距超标、保护层厚度不足或预埋件位置偏移,会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甚至导致现场无法正常安装。

(二)构件运输与存放阶段的质量风险

构件从工厂运输至施工现场及现场存放过程中,易因保护不当出现损伤。运输过程中固定措施不足,构件在车辆行驶颠簸时易发生碰撞、倾斜,导致边角破损、表面裂缝,尤其是墙板、叠合板等薄壁构件,抗冲击能力较弱,更易出现此类问题;运输路线规划不合理,途经颠簸路段或狭窄通道时,构件振动频率过高,可能引发内部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失效,影响构件整体性能。

(三)现场安装阶段的质量风险

现场安装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安装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与协同不足会引发多重风险。构件吊装偏差是主要问题,吊装设备选型不当、吊点设置不合理或操作人员技术不足,会导致构件起吊后倾斜、碰撞,不仅影响安装精度,还可能造成构件二次损伤;构件拼接时定位不准,轴线偏差、标高误差过大,会使构件连接缝隙超标,后续需通过凿除、修补等方式调整,既影响施工效率,又可能破坏构件原有性能。

二、土木工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一)构件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技术

构件生产阶段需通过标准化工艺与精细化管理提升质量稳定性。模具质量控制方面,选用高精度钢模,出厂前对模具尺寸、平整度、拼接缝隙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模具精度符合设计要求;定期对模具进行维护保养,及时修复变形、磨损部位,避免因模具问题导致构件偏差;采用模具定位销与紧固螺栓加强拼接精度,减少模具拼接缝隙。

混凝土质量控制方面,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根据构件性能要求调整骨料级配、水泥用量与外加剂掺量,确保混凝土强度、工作性与耐久性达标;严格控制浇筑工艺,采用分层浇筑、振捣棒有序振捣的方式,避免漏振、过振,确保混凝土密实度;浇筑完成后实施标准化养护,根据环境温度与构件类型,采用覆盖保湿、蒸汽养护或喷淋养护等方式,控制养护温度与

湿度,保障混凝土强度稳定发展。

(二)构件运输与存放阶段的质量控制技术

构件运输与存放阶段需通过科学规划与防护措施减少损伤。运输环节制定专项方案,根据构件类型、尺寸与重量选择适配的运输车辆与吊装设备;构件固定采用专用夹具与缓冲材料,在构件边角、薄弱部位设置保护垫,避免运输过程中碰撞损伤;优化运输路线,优先选择平整、畅通的道路,避开颠簸路段与交通拥堵区域,减少运输时间与构件振动。

现场存放环节规范管理流程,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场地作为存放区,对场地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排水坡度;根据构件类型制定合理堆放方案,墙板采用立放或斜撑堆放,叠合板采用水平分层堆放,控制堆放层数并在层间设置均匀分布的垫块,避免构件受压变形。

(三)现场安装阶段的质量控制技术

现场安装阶段需通过精准定位、规范连接与协同管理保障质量。构件吊装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构件重量与安装高度选择合适的吊装设备,验算吊点位置并采用专用吊具;安装前对构件尺寸、外观进行二次复检,对安装部位的基层平整度、标高进行测量,不符合要求的及时处理;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高精度测量设备进行构件定位,实时监测构件轴线、标高与垂直度,确保安装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连接节点施工质量控制方面,严格执行连接工艺标准,灌浆前清理套筒内杂物与积水,检查灌浆料出厂合格证与性能指标,按规定比例加水搅拌并确保搅拌均匀;采用压力灌浆方式进行套筒灌浆,通过排气孔观察灌浆饱满度,确保无漏灌、不密实现象;后浇混凝土结合面按要求进行凿毛、清理,涂刷界面剂增强粘结性能,后浇混凝土浇筑时振捣密实,确保结合面质量。

临时支撑与协同管理方面,根据构件类型与安装荷载设计临时支撑体系,选用足够强度与刚度的支撑材料,确保支撑间距与布置符合设计要求;支撑拆除前对构件连接强度与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估,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拆除;建立安装协同机制,协调吊装、测量、灌浆等专业班组作业顺序,明确各环节质量责任,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安装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确保施工有序推进。

三、结语

土木工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是贯穿构件生产、运输、安装全流程的系统工程,需针对各阶段质量风险制定精准的控制技术。当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存在的构件精度不足、连接质量欠佳、安装偏差超标等问题,可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强化运输防护、规范安装流程等技术手段有效解决。

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不断发展,质量控制技术还可向智能化方向升级,例如利用BIM 技术实现构件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安装过程中的构件变形与连接质量,进一步提升质量控制的精准性与效率。只有持续完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优势,推动土木工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绪文,冯大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20.

[2]刘贵应,何清华.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质量控制技术与实践[J].施工技术, 2021.

[3]王要武,薛小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场安装质量控制体系构建[J].土木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