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的循证护理干预价值
蒋静
丹阳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目的:分析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2月-2024年12月急诊就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依据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30,常规护理)及研究组(n=30,体温管理下的循证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1h、2h及3h体温均较高,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中可避免其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关键词:严重创伤;循证护理;体温管理;体温变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将近有超过600万人因严重创伤而死亡,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问题。因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十分危重,需立刻进行急诊抢救治疗,在救治过程中患者极易出现低体温的情况(即体温下降至36℃以下),低体温会使凝血酶的产生减少,纤维蛋白原合成受到抑制,进而使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受损,且这些不利影响将随着体温的持续降低而逐渐恶化,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使其多脏器功能受损,情况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因此需早期对患者实施体温管理,减少其机体热量的散失,使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从而能有效避免低体温的发生[1]。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或多种复温措施的干预及低体温发生情况、影响因素调查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全面及综合的体温管理方案。本文分析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中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0例严重创伤患者,其均就诊于2023年12月-2024年12月,依据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参照组男、女比例为18:12,年龄:20-65(36.45±5.48)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0:10,年龄:20-67(36.63±5.49)岁。两组基础资料一致,P>0.05。
1.2方法
参照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研究组护理方式为循证护理,(1)接送患者时的保暖,在接送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经过寒冷的过道,患者在进出手术室时使用棉被对其进行包裹。手术开展前及结束后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躯体暴露在外的时间,使其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所用棉被在接送前需加热;(2)环境干预,通常手术室温度会调节至22-24℃,湿度为40-60%为宜,老年患者及婴幼儿应将室温调节在27℃左右。若手术时间处于寒冷季节应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将室温调高3℃左右;为患者消毒皮肤后,将室温进行重新调节,确保室温维持在24℃以上;(3)手术床的术前准备,可使用循环水毯,手术开展前将其铺于手术床上,通过对水毯的温度实施调节可使患者的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4)应用人工鼻维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与湿度,因为人工鼻具有滤过、加温及适度湿化的作用。采用呼吸器加温用于寒战及干燥的环境实施通气时,经呼吸道可带走10%的代谢热量。利用呼吸蒸发加热吸入氧气,可避免患者呼吸道散热,可减少其机体体温持续降低;(5)液体及血液加温输入,在开展输血及输液治疗前,需提前使用加热器将输入液体进行加热。输入液体前采取水浴法或温箱将液体加热至35℃以上,后加入药物再予以患者输入。此外需将冷库中的血液制品置入恒温水箱中加热后,再予以患者输注。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体温。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体温比较
研究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1h、2h及3h体温均较高,P<0.05,如表1
3讨论
创伤患者出现低体温与血压降低、低容量血症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及体表、内脏等小血管强烈收缩有关,创伤严重者可因低体温死亡。相关研究表明[2],创伤患者发生低体温时,机体基础代谢率及氧消耗量明显下降,且同时影响机体凝血机制,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创伤后凝血级联反应的酶反应速率,同时低体温可增加血液粘滞度、红细胞比容,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故机体即使在全血、血浆及血小板全部补足的情况下仍无法控制出血,在予以抗凝药治疗后,机体凝血-纤溶机制破坏后又可出现高凝状态,预后不佳。另有研究表明,创伤患者低体温持续>4h,其死亡率高达40%,当体温下降至32℃以下,其死亡率为100%。因低体温还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减少中性粒细胞聚集数量,抑制其吞噬及杀灭作用,同时局部创伤部位血液供应下降,组织氧供不足,显著增加后期感染的风险,其预后不佳。随着国内护理及研究的深入,创伤后低体温对机体的损伤已引起高度重视。诸多研究表明,创伤患者早期体温干预对患者的抢救及后期住院治疗十分关键,尽管创伤患者入院就诊时体温可表现正常,但进行评估、抢救及手术等期间常伴有低体温,早期行保温干预,减少暴露因素所致的热量损伤,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同时还可抑制出血,促进组织灌注恢复本次研究通过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中,可避免其出现低体温的情况,同时能缩短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从而能促进其康复。循证护理是近年来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是基于循证医学发展护理策略,通过循证问题及循证支持,将严重创伤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制定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临床研究认为,严重创伤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情况与护理人员因素、手术室因素、外源性及内源性因素的相关,若静脉输液温度过低将会造成患者体温进一步下降[3]。
本次研究中,通过循证护理首先对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可能危险因素实施评估,再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这种情况可使护理人员通过对体温循证护理措施进行调整来防控严重创伤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进而避免其手术过程中体温出现大幅度降低。据调查发现,以往临床急诊护理人员尚未对严重创伤患者的低体温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流程、制度及规范,缺乏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复温技能不强,医院内虽具备复温机械但使用率极低。循证护理根据以往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及考核等,从而能提高其对体温管理相关知识的认识。此外进行循证实践培训,增强护理人员对循证理论及作用的认识。由此可见,循证护理的实施能有效指导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使其护理操作更规范化及专业化。
综上所述,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中,可有效避免其发生低体温情况。
参考文献:
[1]罗青,李晴.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的循证护理干预价值[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2):97-99.
[2]周雅娣. 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的循证护理干预价值[J]. 饮食保健,2020,7(33):136-137.
[3]申莹,韩辛,张旭佳.分层体温管理联合循证护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疗效,焦虑抑郁状态和住院时间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20(0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