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育肥牛高效养殖技术与日常保健核心要点解

作者

曾成富

兴义市威舍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562412

引言:

随着国内牛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育肥牛养殖业面临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压力。传统粗放式养殖模式存在饲料转化率低、疾病频发、生长周期长等问题,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下。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构建高效养殖技术框架,并强调日常保健对提升生产性能的核心作用,旨在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一、高效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一)品种优化与杂交利用

品种选择直接影响育肥效率。实证表明,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等专用肉牛品种及其与本地黄牛的杂交一代,日增重较传统品种提高 18%-25% ,饲料转化率提升 12%-15% 。

(二)环境控制标准化

牛舍环境是影响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温度10-21℃、湿度 50%-70% 、通风量每头牛 30-50m³/h的条件下,肉牛采食量与日增重达最优水平。内蒙古示范场通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与自动通风系统,将夏季热应激导致的日增重下降幅度从 15% 控制在 5% 以内。此外,牛舍地面坡度 3%-5% 、粪尿沟深度0.3m 的设计,可有效降低蹄病发生率。

(三)精准饲喂技术

育肥期划分为前期(0-30 天)、中期(31-90 天)、后期(91-180 天),营养需求差异显著。前期以粗饲料为主(占比 60%) ),促进瘤胃发育;中期逐步增加精料比例至 50% ,提升能量摄入;后期精料占比达 70% ,强化肌肉沉积。内蒙古示范场采用玉米 55% 、豆粕 20% 、麦麸 10% 、酒糟 10% 、预混料5%的配方,中期日增重达1.6kg,较传统配方提高0.3kg。湿拌料(水分含量 40%-50%) )可提高采食量 10%-15% ,但需每4 小时拌料一次以防止发酵。自由采食模式下,牛群日增重标准差较定时饲喂降低 30% ,群体均匀度显著提升。

(四)智能化管理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育肥牛养殖中的渗透率逐年提升。例如,某万头牛场部署电子耳标与行为监测系统,实时采集采食量、活动量、反刍次数等数据,通过AI 算法预测疾病风险,提前 72 小时预警发病率,使肺炎等常见病的治疗成本降低 40% 。

二、日常保健核心要点

(一)疾病防控体系

口蹄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布鲁氏菌病等强制免疫病种需按农牧部门要求执行。例如,口蹄疫 O 型-A 型二价灭活疫苗,犊牛90 日龄首免,间隔30 天加强免疫,免疫密度需达 100% 。

生物安全措施新引进牛只需隔离观察30 天,期间进行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检疫。人员与车辆进入场区需经消毒通道,消毒液选用戊二醛(1:200)或过氧乙酸 (0.5%) ),每周更换一次以避免耐药性。

(二)驱虫与健胃管理

消化道寄生虫(如奥斯特线虫)、体表寄生虫(如疥螨)、肝片吸虫需分季驱虫。南方地区每60 天驱虫一次,采用阿苯达唑(10mg/kg)+伊维菌素(0.2mg/kg)联合用药,驱虫率达95%以上。肝片吸虫高发区,春季使用三氯苯达唑(12mg/kg),秋季用硝氯酚(3mg/kg)。

健胃调理技术驱虫后 7 天进行健胃,采用中药方剂(香附75g、陈皮50g、莱菔子75g、枳壳75g、茯苓5g、山楂100g、神曲100g、麦芽100g、槟榔50g、青皮50g、乌药50g、甘草50g)水煎灌服,连用2 天,可提升饲

料转化率 8%-12% 。

(三)应激管理策略

长途运输前24 小时禁食,途中每 4 小时补水一次,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 、葡萄糖50g/头)。到达后隔离观察7 天,逐步过渡饲料,避免酸中毒。夏季添加清瘟败毒散( (0.5% 饲料添加量)预防热应激,冬季用黄芪双抗(0.3%饲料添加量)提升免疫力。实证表明,季节性保健可使发病率降低 6%8% 。

三、实证案例分析

该场选用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一代作为主要育肥群体。杂交牛结合了西门塔尔牛的高生长速度(日增重潜力达 )与本地黄牛的抗逆性,育肥期从传统模式的18-20 个月缩短至15 个月。实证数据显示,杂交牛群体平均日增重达1.75kg,较纯种本地牛(1.35kg)提升 29.6% ,且肌肉脂肪沉积比例更符合市场对优质牛肉的需求。全场采用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将粗饲料(青贮玉米 40% 、苜蓿草 15%) )、精料(玉米 35% 、豆粕10%)及添加剂(矿物质预混料)按比例机械混合,确保每头牛摄入营养均衡。TMR 工艺使饲料浪费率从传统模式的8%-10%降至3%以内,同时减少牛群因挑食导致的营养摄入不均问题。在TMR 基础上,添加 30%40% 水分制成湿拌料,显著提升适口性。试验表明,湿拌料组牛只采食量较干料组增加 12%-15% ,日增重提高0.2kg。该场通过每4 小时动态拌料,避免饲料发酵变质,维持新鲜度。育肥期划分为三阶段动态调整饲料配方,前期(0-30 天)粗饲料占比 60% ,精料 40% ,侧重瘤胃微生物区系建立;中期(31-90 天)精料比例提升至 55% ,增加能量摄入以促进肌肉生长;后期(91-150 天)精料占比达 70% ,强化脂肪沉积,提升肉质大理石花纹评分。中期精料比例优化后,群体日增重稳定性提升,标准差从0.3kg 降至 0.2kg ,均匀度显著改善。场区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电子耳标采集牛只采食量、反刍次数、活动量等数据,结合AI 算法构建疾病预警模型。新引进牛只需在隔离区观察 30 天,期间进行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场区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每批次育肥牛出栏后彻底消毒,空栏期不少于15 天。强制免疫病种(口蹄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按农牧部门要求执行,口蹄疫O 型-A 型二价灭活疫苗采用“90 日龄首免+30 天后加强免疫”方案,免疫密度 100% 。非强制免疫病种(如牛病毒性腹泻)根据风险评估选择性接种。南方气候条件下,每60 天进行一次驱虫,春季(3月)阿苯达唑(10mg/kg)+伊维菌素(0.2mg/kg)联合驱虫,针对消化道线虫与体表螨虫;秋季(9 月)三氯苯达唑(12mg/kg)驱除肝片吸虫,配合环境喷洒敌百虫 (0.5%) )消灭中间宿主。驱虫后7 天灌服中药方剂(香附75g、陈皮50g、莱菔子75g 等),连用2 天,促进瘤胃蠕动。实证显示,健胃后牛只干物质采食量增加 8% ,饲料转化率提升 5%。长途运输前24 小时禁食,途中每 4 小时补水一次(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 、葡萄糖50g/头)。到达后隔离观察7 天,逐步过渡饲料(第 1-3 天喂量 50% ,第 4-6 天 70% ,第 7K100%⟩ ,避免酸中毒。夏季(6-8 月)饲料中添加0.5%清瘟败毒散,预防热应激;冬季(12-2 月)添加 0.3% 黄芪双抗,提升呼吸道免疫力。

结论:

育肥牛高效养殖需构建“品种-环境-营养-保健”四位一体技术体系。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基因组选择技术优化育种方案;微生物组调控提升饲料利用率;区块链技术实现养殖全程可追溯。

参考文献:

[1]黄振. 肉牛高效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 (02): 106-107.

[2]王江琴,潘志霞,贾丽丽,等. 山区黄牛高效养殖技术 [J]. 中国牧业通讯, 2011, (09): 86-87.

[3]吴妞霞,谭哲,宋燕. 肉牛产业化高效养殖技术 [J]. 中国牛业科学, 2009, 35 (03): 72-74.